悼亡
抒情
写水
记梦
秋天
写景

译文

祭奠的仪式是在生前就设立的,而招魂并不是在死后才进行的。
池台之地总是笼罩在漫长的夜晚之中,薤露(一种植物)难道会在一个早晨就变得崇高起来吗?
梦中相见,仿佛是离别后的重逢,让人惊讶不已;迎神之举,神明出现时的摇曳身姿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嗒然之间仿佛隔世一般,云臼(可能是指某种仪式或景象)邀请我坐而观之。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张献翼的《张廉水乞予生祭奇其意而成咏》表达了对生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祭是生前设”揭示了生者对亡者的怀念,即使在生者心中设立祭祀,也是对逝者生前情感的延续。次句“魂非死后招”则暗示灵魂并非单纯依赖死后仪式而存在,可能更强调精神层面的联系。“池台总长夜”描绘了墓地或祠堂的寂静与永恒,如同长夜一般,暗示死亡后的孤独。而“薤露岂崇朝”引用古人对短暂人生的比喻,以薤露(一种草木上的露珠)象征生命的短暂,暗示人生如晨露般转瞬即逝。“入梦惊离合”写梦境中的相聚与分离,反映出生者对亡者的深深思念,以及梦境中现实与幻象的交织。接下来,“迎神讶动摇”则表达出对灵魂是否真的能被迎接和动摇的疑惑,流露出对生死神秘性的探索。最后两句“嗒然如隔世,云臼坐相邀”传达出一种寂寥和恍若隔世的感觉,诗人仿佛与亡者在想象中的云臼(可能指冥界之器)边相邀对话,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深深感叹和对亡者的深深怀念。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探讨了生死的主题,既有对生者的哀思,又有对死者灵魂的敬畏,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洞察。

张献翼

14首
后更名敉。张凤翼之弟。嘉靖中国子监生。为人放荡不羁,言行诡异,与兄凤翼、燕翼并有才名,时称“三张。”精于易,其说《易》诸作,皆平正通达,笃实不支,为人所称。献翼著作,有《文起堂集》十卷,《纨绮集》一卷,及《读易纪闻》、《读易韵考》等,均《四总库目》并行于世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