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
踏
枝
(
其
五
)
谁
遣
春
韶
随
水
去
。
醉
倒
芳
尊
,
忘
却
朝
和
暮
。
换
尽
大
堤
芳
草
路
,
倡
条
都
是
相
思
树
。
蜡
烛
有
心
镫
解
语
。
泪
尽
唇
焦
,
此
恨
消
沈
否
。
坐
对
东
风
怜
弱
絮
,
萍
飘
后
日
知
何
处
。
写景抒情
春景
情感
思乡
坐对东风
自然
人事
译文
谁让春天的韶华随着流水逝去?我喝醉躺在芳香的酒樽旁,忘却了朝夕的更迭。
大堤上的芳草路已经换了一轮,那些杨柳枝条都成了我相思的寄托。
蜡烛仿佛有心,灯火仿佛能解人语。当蜡泪滴尽,烛火烧焦了唇边,这样的恨意是否已经消散无踪?
面对着东风,我怜惜那飘飞的柳絮。它们如浮萍般飘摇不定,不知日后将飘向何方。
赏析
这首《鹊踏枝(其五)》由清代词人王鹏运所作,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开篇“谁遣春韶随水去”,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感慨,仿佛是大自然的韶华被无情地带走,让人不禁感伤。接着“醉倒芳尊,忘却朝和暮”,描绘了主人公在花前月下,借酒浇愁,忘却时间流逝的情景,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沉浸于自然之美的境界。“换尽大堤芳草路,倡条都是相思树”两句,通过描写大堤上芳草更迭、相思树遍地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相思树象征着深深的思念之情,即使时光流转,这份情感依旧如影随形。“蜡烛有心镫解语,泪尽唇焦,此恨消沈否”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将蜡烛和灯比喻为有情感的载体,它们见证了主人公的泪水与痛苦,似乎在倾听他的心声。然而,面对无尽的离愁别恨,是否能找到解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最后,“坐对东风怜弱絮,萍飘后日知何处”以东风中的弱絮和随波逐流的浮萍为喻,表达了对命运无常、未来未知的忧虑。弱絮随风飘荡,浮萍随波逐流,都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不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奈。整体而言,《鹊踏枝(其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词人对生命、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哀叹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王鹏运
143首
词人。一字幼霞,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猜您喜欢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浪淘沙·鸣鸾路访南唐御道
清·黄燮清
柳外旧鸣珂。艳迹消磨。家山游戏换笙歌。断送南朝烟月里,天子愁多。辇道更谁过。山影颦蛾。梦中亭子问红罗。落尽梅花人不管,无奈春何。
岁晏同左生作
唐·韦庄
岁暮乡关远,天涯手重携。雪埋江树短,云压夜城低。宝瑟湘灵怨,清砧杜魄啼。不须临皎镜,年长易凄凄。
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秋夜僧舍闻猿
唐·崔涂
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影摇云外树,声袅月中秋。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
秋日集汝申使君喜雨作时潘生对奕久之
明·胡应麟
淅沥寒声绕画墙,高梧飞叶半银床。珠帘乍卷三秋色,玉局徐生五夜凉。南国蕙兰应被野,西郊禾黍渐登场。酣歌不是耽行乐,二顷城头有汶阳。
同蒋心余彭芸楣游北兰寺
清·杨垕
无数征帆向马当,龙沙北去树苍苍。去年君亦他乡客,此日谁倾地主觞。野渡春风归鸟雀,寒山返照下牛羊。赞公去后风流尽,依旧閒云销竹房。
新柳(其二)
清·郑世元
客舍心情费忖量,江干一曲女儿箱。羡他绝不关闲事,几个渔舟弄夕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