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调
歌
头
(
其
四
)
戊
午
九
月
,
偕
同
官
延
庆
阁
过
碧
沚
重
九
先
三
日
,
领
客
上
危
楼
。
满
城
风
雨
都
住
,
天
亦
相
邀
头
。
右
手
持
杯
满
泛
,
左
手
持
螯
大
嚼
,
萸
菊
互
相
酬
。
徙
倚
阑
干
角
,
一
笑
与
云
浮
。
望
平
畴
,
千
万
顷
,
稻
粱
收
。
江
澄
海
晏
无
事
,
赢
得
小
迟
留
。
但
恨
流
光
抹
电
,
假
使
年
华
七
十
,
只
有
六
番
秋
。
戏
马
台
休
问
,
破
帽
已
飕
飕
。
写景
秋天
怀旧
思乡
赞美自然
写人情感
佳节
秋节
抒情
译文
在重阳节前三日,邀请朋友一同登上高楼。
整个城市都被风雨笼罩,仿佛天公也在邀请我们一同登高。
我用右手举着酒杯,酒面泛着光亮;左手拿着大螯(一种蟹),大口嚼食。茱萸和菊花仿佛在互相敬酒。
我靠在栏杆旁,心情愉悦,笑容满面,仿佛与浮云一同飘荡。放眼望去,平原上稻谷丰收,一片辽阔。
江海平静无风浪,我们得以在此地稍作停留。
只是遗憾时光如电般迅速流逝。即使假设人的寿命有七十岁,也不过经历六次秋天的更替而已。
对于戏马台,我不再过多询问;我的破帽已被秋风吹得飕飕作响。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潜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其四》。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重九节气(农历九月初九)前的三天,与朋友一起登上高楼,领略风光之美。诗中的“满城风雨都住”表现了秋日的萧瑟,而“天亦相邀头”则写出了天空低垂,云雾缭绕,给人一种亲切感。“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描绘了宴饮畅怀的情景,手中拿着酒杯与美食,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接着“萸菊互相酬”则是借用菊花比喻友情深厚,彼此之间不需要多言。“徙倚阑干角,一笑与云浮”表达了诗人在高楼上轻松自如,与朋友一同仰望天空,仿佛身处云端。下文“望平畴,千万顷,稻粱收”则是描写秋收时节的丰硕景象,展示了作者对农事的关心与喜悦。接下来,“江澄海晏无事,赢得小迟留”显示了诗人在平静的自然环境中寻得片刻闲暇,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与珍贵。而“但恨流光抹电,假使年华七十,只有六番秋”则是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以及如果能够活到七十岁,也只经历过六个秋天的感慨。最后,“戏马台休问,破帽已飕飕”则是以历史上著名的戏马台为背景,借用破旧的帽子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谊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吴潜
514首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猜您喜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