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举
鹿
鸣
劝
驾
上
苑
春
光
已
探
来
,
诸
公
逸
驾
莫
迟
回
。
点
头
定
有
文
惊
坐
,
烧
尾
何
妨
酒
吸
杯
。
自
是
功
名
难
躲
避
,
须
知
气
节
要
壅
培
。
老
夫
亲
手
传
衣
钵
,
来
岁
图
经
用
再
开
。
写景
春天
励志
抒情
传道授业
友情
佳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乡村举人鹿鸣鼓励同僚及时返回仕途的场景。诗中通过对春光、逸驾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朋友们积极参与科举、追求功名的期望与激励。“上苑春光已探来”一句,设定了季节背景,春天到来,是万物复苏之时,也隐喻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诸公逸驾莫迟回”则是鹿鸣对朋友们的呼吁,鼓励他们不要错过良机,及时回到仕途中去。“点头定有文惊坐,烧尾何妨酒吸杯”两句,描绘了科举考试中的紧张氛围。点头指的是考生在答题时的专注神态,文惊坐则是对他们答题速度和水平的赞赏。烧尾可能是指考试结束后燃烧试卷的场景,而酒吸杯则表达了考生们放松心情、庆祝考试结束的心境。“自是功名难躲避,须知气节要壅培”这两句强调了功名和科举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保持高尚品格的必要性。功名在古代中国不仅代表个人的地位和荣誉,也关系到家族和乡里的脸面,因此难以避免。而气节则是指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正直、坚守原则的品质,需要不断培养。最后,“老夫亲手传衣钵,来岁图经用再开”表达了鹿鸣本人的决心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衣钵可能象征着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就,而“来岁图经”则预示着未来的计划和准备。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悠长,不仅展示了古代读书人对于科举的重视,也反映出他们对知识、品格和社会地位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理解。
吴潜
514首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