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平
山
层
峦
不
借
土
为
根
,
角
豸
森
森
拱
至
尊
。
远
水
接
天
吞
日
月
,
群
峰
匝
地
侍
儿
孙
。
野
云
破
处
城
烟
合
,
宿
鸟
归
来
岭
树
昏
。
洞
口
石
横
迷
出
入
,
钟
声
引
我
倒
禅
门
。
写景
山水
地点
秋天
自然景象
野云和鸟
赞美
石洞
城市风光
钟声
禅意
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岭,虽无需借助土基石作为根基,但它们依然雄伟地耸立着,仿佛是角豸(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森森地环绕着至高无上的尊贵之物。
远处的江水与天相接,仿佛吞没了日月,而众多的山峰环绕大地,仿佛是在为人们侍立着。
野外的云雾逐渐散开,城里的炊烟也随之而起,回归的鸟儿飞入树林,夜晚的景色渐渐显现。
洞口的石头横亘着,令人迷失方向。但钟声响起,却仿佛指引我倒走于佛门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平山的壮丽景色与深邃意境。开篇“层峦不借土为根,角豸森森拱至尊”以奇峰峻岭起笔,赋予山峰以生命,仿佛它们自然生长,守护着至高无上的存在。接着“远水接天吞日月,群峰匝地侍儿孙”两句,将山与水的交融展现得淋漓尽致,日月仿佛被吞没在浩渺的水面与连绵的群峰之中,营造出一种宏大而神秘的氛围。“野云破处城烟合,宿鸟归来岭树昏”描绘了云雾与黄昏的景象,野云散去,城市烟霭与山岭树木交织在一起,宿鸟归巢,夜幕降临,展现出山林的宁静与和谐。最后“洞口石横迷出入,钟声引我倒禅门”则以洞穴和钟声为线索,引人进入一个静谧的禅境,暗示了山中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心灵的净化与启示。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天平山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山川的雄伟壮丽与深邃意境,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美感的佳作。
猜您喜欢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天界寺
明·蔡羽
秋晨慕虚览,梵宇谢埃郁。前垄未及逾,中林庶款述。入门蹑飕岩,循隩多扃坰。紫院阴霞兴,瑶阶锦苔出。问柏知僧年,藉花荫佛日。昼憩夕忘返,神恬形寡役。忏往坐独冥,玩空尘徐拂。终.....
东溪精舍杂咏为吴中美作
明·王恭
延陵精舍东溪口,六曲屏山对虚牖。绝壁连冈入万松,一涧盘陀大如斗。盘石垂萝密更偏,黄精潭上写冰弦。化成水月三千界,古洞烟霞小有天。烟霞杳微茫,水月澹忘知。谁知鲁中叟,发彼川.....
虎丘山(其一)
宋·蒋堂
虎丘何为山,鲸波涌而显。惟青镇一隅,峙秀状无限。遥峰乃众阴,四望拱孤巘。上有梵王家,高压长洲苑。游人接踵来,千里必重趼。奔走趋层巅,凌竞陟云栈。下瞰洞庭卑,傍睨灵岩浅。巍.....
送僧之庐山
元末明初·梵琦
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齑。庐山面目分明露,衲子身心特地迷。秋到树头黄叶落,夜深峰顶白猿啼。参禅若也求玄妙,十万流沙更在西。
游灵岩
唐·张继
灵岩有路入烟霞,台殿高低释子家。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青松阅世风霜古,翠竹题诗岁月赊。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
游溪西寺
宋·华岳
寺觉重游好,僧期后会赊。青虫彫病叶,白鸟篆平沙。水瘦石生齿,山寒梅未花。功名今有待,且谒惠公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