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十
里
山
行
桂
林
之
区
,
猺
贼
杂
处
。
南
有
八
十
里
之
高
山
,
绝
天
绵
延
开
险
阻
。
贼
人
倚
之
作
巢
砦
,
劫
掠
经
年
势
还
大
。
官
军
收
捕
费
供
给
,
主
将
逡
巡
竟
何
待
。
居
民
近
山
昼
夜
愁
,
山
下
行
人
皆
白
头
。
况
闻
良
家
半
为
贼
,
官
府
贪
横
仍
诛
求
。
安
得
大
聚
边
头
兵
甲
铸
田
器
,
尽
锄
高
山
作
平
地
。
高
山
平
,
猺
贼
毙
。
写景
山水
战争
地方
桂林
民谣
译文
桂林的地区,有着猺族贼人杂居的情况。
南部有高达八十里的高山,绵延不绝,地势险峻,形成天然的屏障。
这些贼人依靠高山建立营寨,长期进行劫掠,势力越来越强。
官军收捕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物资供给,但主将却迟迟不肯行动。
住在附近的居民日夜忧愁,因为靠近山区的行人皆因忧虑而白了头。
更令人痛心的是,听说许多良家子弟被拉入贼人阵营,而官府却依旧贪污横行,不断搜刮民脂民膏。
怎样才能聚集边境的精兵强将,铸造农具,将这高山铲平?
如果高山被铲平,那些猺族贼人就会无处藏身,最终失败。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八十里山行》描绘了桂林地区因猺贼混居而带来的社会动荡与民不聊生的景象。诗中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首句“桂林之区,猺贼杂处”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揭示了族群冲突的社会环境。接着,“南有八十里之高山,绝天绵延开险阻”通过描绘连绵不绝的高山,营造出一种险峻与隔绝的氛围,暗示了自然环境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贼人倚之作巢砦,劫掠经年势还大”一句,直接点出了贼人的活动范围和危害程度,展现了他们利用险峻的地形进行劫掠的猖獗态势。接下来,“官军收捕费供给,主将逡巡竟何待”则揭示了官府在面对贼患时的无力与迟缓,反映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困境。“居民近山昼夜愁,山下行人皆白头”两句,通过居民的愁苦和行人的苍老,形象地描绘了长期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岁月的无情流逝。最后,“况闻良家半为贼,官府贪横仍诛求”进一步揭露了贼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官府的腐败与贪婪,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安得大聚边头兵甲铸田器,尽锄高山作平地。高山平,猺贼毙。”诗人在此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集中力量,不仅铲除高山,更从根本上解决贼患问题,恢复社会的和平与安宁。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傅若金
300首
一字汝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猜您喜欢
波光亭
宋·王庭圭
绕亭春水縠纹生,拍岸风微镜面平。日破浪花摇柱础,影浮山翠落檐楹。鱼跳莲叶东西动,月涌金盆表里明。夜久光凝收绿净,冷涵星汉逼人清。
驻跸圣因行宫
清·爱新觉罗·弘历
问俗重临明圣湖,白沙堤上果清殊。高峰南北呈双髻,行馆招提别一区。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民心乐处吾同乐,艳舞清歌亦底须。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避寇即事十二首(其八)
宋·左纬
转徙不知处,乱山逢掩扃。断崖飞虺蛰,枯木乱鸦腥。莽苍人烟灭,黄昏鬼火青。夜寒长饮泣,安得壮夫听。
赠薛播州诗(其二)
隋·杨素
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漳滏尔连沼,泾渭余别流。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唐·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
江南好·寄海升六弟
清·张秀端
长相忆,三楚旧游时。一舸倚蓬看碧岫,双柑携酒听黄鹂。绕膝共娱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