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游
化
城
寺
二
首
(
其
一
)
爱
山
日
日
望
山
晴
,
忽
到
山
中
眼
自
明
。
鸟
道
渐
非
前
度
险
,
龙
潭
更
比
旧
时
清
。
会
心
人
远
空
遗
洞
,
识
面
僧
来
不
记
名
。
莫
谓
中
丞
喜
忘
世
,
前
途
风
浪
苦
难
行
。
写景
山水
抒情
怀古
秋节
节气
看山
友情
赞叹
秋天的景致
译文
我喜爱山景,每天都在盼望山能放晴,当我真的来到山中时,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
山路不再像之前那么艰险,仿佛鸟儿的通道一般;而龙潭的水也更加清澈,比以前更加美丽。
有心的人们,远远地留心那些山洞,却并不留名;相识的僧人来到这里,也不会记住我们的名字。
不要说中丞大人喜欢忘记世事,因为前方的路途还有许多风浪和困难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克服。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的《重游化城寺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再次游览化城寺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爱山日日望山晴”,表达了诗人对山的喜爱之情,每日都期盼着晴朗的天气,以便能更好地欣赏山色之美。接下来,“忽到山中眼自明”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进入山中后,眼前景象豁然开朗,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明亮。“鸟道渐非前度险,龙潭更比旧时清”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变化的观察。鸟道不再是之前那般艰险,龙潭也比过去更加清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则转向对人文环境的描写。诗人提到,曾经与之相知的友人已远去,只留下空洞的记忆;而新认识的僧人,虽然面容熟悉,却已记不起对方的名字。这一转折,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无情,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后,“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一句,以“中丞”自喻,表达了诗人虽在自然美景中暂时忘却尘世烦恼,但深知前行之路充满艰难。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感慨,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既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又面对现实中的挑战与困难的复杂心态。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人文思考,展现了王守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王守仁
564首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
唐·赵嘏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三佐戎旃换朱绂,一辞兰省见清秋。桂生岩石本潇洒,鹤到烟空更自由。休向西斋久闲卧,满朝倾盖是依刘。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