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诸
生
三
首
(
其
三
)
长
安
有
路
极
分
明
,
何
事
幽
人
旷
不
行
?
遂
使
蓁
茅
成
间
塞
,
仅
教
麋
鹿
自
纵
横
。
徒
闻
绝
境
劳
悬
想
,
指
与
迷
途
却
浪
惊
。
冒
险
甘
投
蛇
虺
窟
,
颠
崖
堕
壑
竟
亡
生
。
边塞
战争
冒险
勇气
麋鹿
野物
情怀之险阻
孤独自赏
译文
长安城的道路清晰明了,但为何隐士却不去行走呢?
于是边境的杂草繁盛如隔绝之地,只能让麋鹿自由纵横其间。
只听说遥远之地需要费力去想象,指向的却可能让迷失的路途徒然惊恐。
甘愿冒险投入蛇虺聚集的洞穴,最终因失足悬崖或跌入山谷而丧生。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示诸生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充满隐喻的画面,通过长安之路的明确与幽人不走形成对比,揭示了追求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首句“长安有路极分明”,描绘出一条清晰可见的道路,象征着理想的追求和目标的明确。然而,“何事幽人旷不行?”紧接着提出疑问,为何那些寻求心灵宁静或超脱世俗之人,却选择避开这条明确的道路,不踏上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的旅程?接下来的两句“遂使蓁茅成间塞,仅教麋鹿自纵横。”形象地描绘了道路被蓁茅(杂草)阻塞,麋鹿自由自在地在其中游荡,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以及人们在面对困难与诱惑时的选择。蓁茅象征着阻碍与困境,麋鹿则代表了随波逐流、放任自我的状态。“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这两句表达了对理想之地的向往与想象,但当真正指出迷途时,却引发了不必要的惊慌与困惑。这里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迷茫与不安。最后两句“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描述了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惜冒险,甚至甘愿进入危险之地,但最终却可能走向毁灭。这里不仅指出了追求理想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危险与牺牲,也暗含了对盲目追求、忽视现实风险的警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安之路与幽人行为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冒险与牺牲的探讨,展现了王守仁对于人生追求、道德修养及理想实现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既是对个人修身养性的启示,也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反思。
王守仁
564首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