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平
远
台
僧
百
鍊
京
国
驱
驰
十
丈
埃
,
野
心
常
忆
远
公
台
。
烟
销
竹
外
茶
初
熟
,
月
满
庭
前
鹤
未
回
。
半
榻
白
云
垂
纸
帐
,
一
帘
香
雪
落
岩
梅
。
重
逢
遥
在
秋
深
处
,
篱
菊
须
留
霜
后
开
。
写景
秋节
思乡
抒情
菊花
山林景色
寄情物事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远方寺庙的深深怀念与向往之情。首句“京国驱驰十丈埃”描绘了诗人奔波于尘世的繁忙与疲惫,而后一句“野心常忆远公台”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超脱的渴望,对远公台(可能指东晋高僧慧远的道场)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烟销竹外茶初熟,月满庭前鹤未回”这两句,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禅意的氛围。竹林中茶香四溢,月光洒满庭院,却不见仙鹤归来,这样的场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半榻白云垂纸帐,一帘香雪落岩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诗人想象自己躺在云雾缭绕的榻上,纸帐垂下,仿佛与外界隔绝;而窗外,雪花般的梅花飘落,增添了几分清冷与高洁之感。这一画面不仅美轮美奂,更寄托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心灵纯净生活的向往。最后,“重逢遥在秋深处,篱菊须留霜后开”两句,以秋天的菊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重逢的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持久不变的信念。菊花在霜后盛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高洁的品格,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情、对美好事物长久保持的珍视。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美好事物持久不变的珍视,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意味。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