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田园
秋天
咏物
赞美

译文

译文:到了深秋时节,稻香四溢,在这片广阔的田地之间,稻谷成熟了。
译文:欣喜的是没有过多的房屋建筑,因此不阻碍云山之间的自然景观。
译文:用皇家赐予的御寒衣物来抵御秋天的寒气,吃上新鲜的食物以驱散旅途中的倦容。
译文:每天都可以看到鲜红的稻穗(或指丰收的景象),但我并不贪心(悭字表示节俭),希望玉米也能持续丰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平静的农村收获图景。开篇“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两句,设置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即在深秋季节末尾,稻谷已经成熟,展现出一片宽广的平坦田野,充满了成熟的稻穗。诗人通过“香稻”二字,不仅传达了稻谷成熟的信息,也给读者留下了一种丰收的美好印象。接着,“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自然环境未被破坏的欣慰。这里的“屋宇”指的是农舍或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而“云山”则象征着远离尘嚣的自然之美。诗人喜悦于没有过多的人造建筑,因为这意味着生活的简约,也代表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第三句“御裌侵寒气,尝新破旅颜”则转向个人感受。“御裌”即是指穿戴的衣物,“侵寒气”表明秋风已经带来了凉意,而“尝新破旅颜”则显示了诗人亲自参与收获稻谷,体验到辛勤劳作后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后两句“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通过对比鲜艳的色彩和珍贵的玉石,强调了新收获的稻穗其价值非凡。诗人并没有因为拥有了这些美好的东西而感到贪婪或是吝啬,而是保持了一种从容不迫、知足常乐的心态。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秋收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以及对简朴生活的赞美。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登城二首(其二)
宋·张耒
绿野望不极,登临引兴长。凭高延泽国,搔首对风光。乍出莺贪柳,新归燕拣梁。欣欣物华好,吾亦引清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