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节日
清明节
写景抒情
怀古
思乡
情感

译文

繁花盛开之时,长沙城万人空巷。
渡口边翠柳如美女黛眉,人们争看骏马扬蹄炫耀。
这个城市的人们喜欢游历西湖南寺,将领们也从军中前来。
马援出征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葛强这样的忠诚伙伴共事。
夕阳下,金色马鞍映照着晚霞,华丽的船只驶向远方的青楼。
历史上的动荡岁月历历在目,人间悲欢只是暂时的慰藉。
弟侄虽在,却无法通信,战乱不息,分离之苦难以言表。
迎合年轻人已非我所愿,更何况今日还要举行除旧布新的仪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开篇“著处繁花务是日”表明春天已经来临,花朵盛开,每一处都值得驻足欣赏。“长沙千人万人出”则描绘了人们纷纷外出的热闹场景,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氛围。接下来的“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齧膝”写出了女性美丽的形象与骏马竞速的情景,给人以动感。诗中还提到“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表达了对名胜古迹的向往以及军队的活动情况。接着,“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则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点缀,以及个人对于团结一心的期盼。“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这一句通过对物质文化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于遥远事物的追忆。紧接着,“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则是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几句“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战争带来的痛苦以及对于年轻一代不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接受。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历史、社会、自然和个人命运深刻的思考。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