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
写景
咏物
赞美
夏令时节
农作物
劳作
山水

译文

东屯靠近大江,百顷田地平整如案。
六月稻谷青翠繁多,千畦清泉错落其间。
插秧正逢云散,引来流水灌溉。
轮流前往方塘,挖掘渠道拦截河岸。
公田私田都受益,灌溉充足无旱灾。
主人询问管家,清晰可见溪流伙伴。
稻苗茂盛如翠羽,泉水清澈似银河。
鸥鸟在镜中飞翔,关山景色尽收眼底。
秋天的菰米变黑,精心磨制白米光亮。
早晨的饭食充足,红色的稻米任凭阳光散射。
增加旅途食物供给,辛苦劳作只为壮观景象。
剩余的稻穗很多,仓库需警惕粮米滋生过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丰收图景,展示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如“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形象地描绘出稻田的繁盛与水源的丰沛;“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则展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诗人不仅关注农业,更注意到水利的重要性,通过“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表达了对水利工程的重视。诗中还透露出主守与家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如“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欧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这些都展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最后,“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而“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则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整首诗通过对农事和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社会关系的点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