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抒情
忧民
自然现象
节气

译文

大旱使山峦焦枯,浓密的云层却不见雨滴。
南方多疾病之地,农民们遭受这样的旱灾,生活艰辛。
朝廷内部举行祈雨仪式,峡谷中鼓声震天。
真正的龙神为何沉默,泥土偶像徒然弯腰求雨。
唉,公私都受困,税收短缺无法填补。
老人们仰天哭泣,伤痕累累,无人诉说。
过去曾有鞭打巫师之事,并非遵循古训。
应首先放下武器,军事事务由君主决断。
各国只需专心本业,万物不可过度索取。
水旱灾害本常态,尧帝和汤王也无法避免。
上天的力量强大,盗贼横行如虎狼。
若要解决旱情,仅靠一方力量还不够。
昨晚雷声隆隆,仿佛万箭齐发。
风吹散了雾霾,让人感觉神灵聚集。
炎热天气使肠胃融化,汗水湿透衣物。
我年迈体弱,无良策应对,只能在心中绝望地建设田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受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影响下的农村景象。诗人通过对旱灾、瘴疠病疫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艰难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的关切,以及对自然恢复平衡的期盼。诗中“大旱山岳燋,密云复无雨”直接描绘了干旱的严重局面,而“南方瘴疠地,罹此农事苦”则指出了疫病流行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封内必舞雩,峡中喧击鼓"显示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和祈求天降甘霖的愿望。"真龙竟寂莫,土梗空俯偻"中的“真龙”可能指的是希望天气能够得到改善,而“土梗空俯偻”则是对自然景象的一种比喻,表达了土地干涸、植物枯萎的状态。接下来的几句“吁嗟公私病,税敛缺不补。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揭示了社会问题,如疾病流行、税收繁重以及老人无依无靠的窘境。诗中还通过“暴尪或前闻,鞭巫非稽古”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一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感。最后几句则转向了国家大事,“请先偃甲兵,处分听人主。万邦但各业,一物休尽取。”诗人呼吁着希望能够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并提倡一种节制与平衡的治国理念。整首诗语言沉郁而富有表现力,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