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写景
抒情
山水
边塞
战争
秋景
悲悯
伤情

译文

秋风猛烈地吹过南方大地,天地间显得凄凉而失色。
洞庭湖波涛汹涌,长江汉水回荡,连带古老的虎牙铜柱都摇摇欲坠。
巫峡阴冷如北方沙漠,峰峦深邃溪谷漆黑一片。
杜鹃鸟不再鸣叫,猿猴因寒冷而哀啼,山鬼在严寒和霜雪中忧郁。
楚地老人深深感叹,怀念炎热的瘴气,他们拉的角弓强劲有力。
峭壁上石城巍峨耸立,边塞防御工事如屏障般横亘,旗帜飘扬直入云端。
渔阳的骑兵在青丘狩猎,犬戎的铠甲映照着赤红的天际。
十年来八荒之地盗贼横行,征伐频繁导致寡妇哭泣,远方的游子深夜泪水涟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与荒凉景象交织的画面,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历史事件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对于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首句“秋风歘吸吹南国”以秋风为切入点,渲染出一片萧瑟之气,同时也指出了诗歌所面向的地理方位——南国。接着,“天地惨惨无颜色”则通过对天地颜色的描写,表现了一个荒凉而缺乏生机的景象。“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皆倾侧”中的“洞庭”指的是今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而“江汉回”则可能是指长江与汉水的汇合处。这里通过对水势的描绘,以及“虎牙铜柱”的倾覆,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动荡。“巫峡阴岑朔漠气,峰峦窈窕溪谷黑”一句,则是对山峦之险峻与溪谷之幽深的描绘,这种景象在古代往往与边塞、战事有关,增添了诗歌的沉郁氛围。“杜鹃不来猿狖寒,山鬼幽忧雪霜逼”一句中,“杜鹃”即杜鹃鸟,以其不来的寂寞来映衬环境的荒凉与人心的孤独。而“山鬼幽忧雪霜逼”,则通过对山鬼之忧虑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相通。至于“楚老长嗟忆炎瘴,三尺角弓两斛力”一句,诗人以“楚老”的形式出现,似乎在表达对于过去繁华时期的怀念,同时也通过“三尺角弓两斛力”的描写,展示了历史上的英雄气概。最后,“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及“渔阳突骑猎青丘,犬戎锁甲闻丹极”等句,则是对边塞城堡的坚固和军事行动的描绘,而“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则通过对长期战争状态下的个人悲怆与国家征战之痛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深刻反映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对于战争的无奈与哀伤。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题程世洪栖云楼
明·孙一元
楼上閒云万顷漫,爱云长日倚阑干。岩花半落岚光重,木叶乱鸣江雨寒。野老自甘泉石味,儿童时进蕨薇盘。閒来更觉青山好,湘簟疏帘静里看。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赠薛播州诗(其二)
隋·杨素
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漳滏尔连沼,泾渭余别流。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
至沪偶病(其三)
清·许传霈
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