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咏物
抒情
怀古
写树
情感
赞美
秋天
写风

译文

倚靠江边的楠树草堂前,古老的传说流传了两百年。
当初选择这里盖房定居,只因五月间仿佛能听到寒蝉声。
强劲的东南风吹过大地,江水翻腾,石头滚动,云气蒸腾。
楠树即使面对雷雨也顽强抵抗,根部断裂,泉水源头并非天意安排。
我喜爱这苍茫江水和老树,江边那翠绿如盖的楠木尤为醒目。
野客常来此避风雪,过客只愿聆听竹林的乐音。
楠树历经沧桑,倒伏在荆棘丛中,泪水血迹斑斑,满含心事。
我有新的诗篇该向何处吟唱?从此草堂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沧桑的图景。开篇“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两句,通过对楠树和草堂的描写,勾勒出一处古老而又宁静的场所,同时也透露出这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故事。接下来的“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则表明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向往和留恋,以及对自然界中细微之处的观察。诗中的“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几句,以激烈的笔触描绘了风雨交加、山石倾倒的壮观场景,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力量和命运的沉思。而“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则转向了诗人对于那片古老楠树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界中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的不适和对音乐的怀念。最后,“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几句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被破坏后的哀叹,以及对自己创作的渴望和失落感的表达。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沧桑、生命力与自然力量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