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竹
青
冥
亦
自
守
,
软
弱
强
扶
持
。
味
苦
夏
虫
避
,
丛
卑
春
鸟
疑
。
轩
墀
曾
不
重
,
剪
伐
欲
无
辞
。
幸
近
幽
人
屋
,
霜
根
结
在
兹
。
咏物言志
写景状物
苦物志人
译文
第一句“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可以翻译为:在幽暗中它也坚守自己的位置,虽然柔弱却能得到强者的扶持。
第二句“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可以翻译为:因为味道苦涩连夏日的昆虫也会避开它,因为它生长在低洼卑微的地方春天的小鸟也感到怀疑和困惑。
第三句“轩墀曾不重,剪伐欲无辞。”可以翻译为:在权贵面前它从未被看重,但即使被砍伐它也毫无怨言。
第四句“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可以翻译为:幸运的是它靠近了隐士的房屋,它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与霜露相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坚韧不拔、自守本真的赞美之情。在第一句“青冥亦自守”中,"青冥"象征着竹子的翠绿色和茎干的挺立,而“亦自守”则表达了竹子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第二句“软弱强扶持”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柔韧兼备,既不刚硬也不放弃,即使在风雨中也能屈伸自如地支撑着。第三句“味苦夏虫避”形象地描绘出竹子之所以坚守其本真,是因为它的味道苦涩,不为世俗所喜,夏日中的昆虫因此而避开。而第四句“丛卑春鸟疑”则表达了即便是春天,那些低矮的丛林中,连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小鸟也不敢轻易靠近这苦竹。第五句“轩墀曾不重”说明了诗人对这种坚韧品质的赞赏,并非因为它有什么显赫的外表或是权贵所重。接着,“剪伐欲无辞”则显示出尽管如此,面对外界的剪伐与摧毁,这种竹子仍旧不愿轻言放弃。最后两句“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坚韧品质的欣赏之情,以及它能够给予人们的安慰。在这苦寒的世界里,这种竹子如同那些隐逸者一般,在世俗的边缘处静静地生长着,即使是霜根,也在这里结出了果实,显现出一种生命力与希望。整首诗通过对“苦竹”的描绘,抒发了对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那些不被世俗所重视,但却有着坚韧品质的事物的深切同情。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