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官
渚
守
风
不
夜
楚
帆
落
,
避
风
湘
渚
间
。
水
耕
先
浸
草
,
春
火
更
烧
山
。
早
泊
云
物
晦
,
逆
行
波
浪
悭
。
飞
来
双
白
鹤
,
过
去
杳
难
攀
。
写景
写风
山水
早春
离别
抒情
译文
夜晚的楚地船帆落下,避开风浪停靠在湘江的小洲边。
水田耕作先要浸湿草根,春天的火烧得连山都仿佛在燃烧。
早晨船泊时云雾弥漫,逆流而上的波浪显得吝啬。
飞来的两只白鹤,消失在远方,难以追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塞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在铜官渚守卫时的孤独与寂寞之感。“不夜楚帆落,避风湳渚间。” 这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边塞的荒凉氛围。夜幕低垂,帆船停泊,诗人为了躲避风暴而寻找庇护之地,这里的“楚帆”指的是南方特有的轻舟,它们在铜官渚这样的边塞地带显得格外孤独。湳渚间的避风之处,也许是诗人唯一的安身之所。“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这两句则通过对农业活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增添了一份生机与动感。“水耕”即利用水力来翻耕土地,这里提及它可能在于强调边塞地区人民的艰苦劳作。而“春火更烧山”,则是对春天山林中自然火焰(可能指的是草原上的野火)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无法阻挡的生命力和破坏力。“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在这里,“早泊”意味着诗人提前寻找停靠之地,避免夜晚的风暴。云物昏暗不明,波浪汹涌而来,这些景象共同构筑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最后两句通过对天空中飞翔双鹤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和无奈。诗人可能在感叹命运的无常,正如那些自由翱翔的白鹤一样,他也想摆脱现实的束缚,但又感到力不从心。整首诗通过对铜官渚自然风光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边塞生活独特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