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食
寒
食
江
村
路
,
风
花
高
下
飞
。
汀
烟
轻
冉
冉
,
竹
日
静
晖
晖
。
田
父
要
皆
去
,
邻
家
闹
不
违
。
地
偏
相
识
尽
,
鸡
犬
亦
忘
归
。
写景
田园
节日
寒食节
情感
思乡
地点
江村
译文
在寒食节的乡村小路上,风中的落花上下飘舞。
水边的雾气轻轻袅袅上升,竹林在阳光下静谧而明亮。
农夫们都忙碌离开了,邻居们喧闹声却不曾打破宁静。
这里地处偏僻,熟识的人几乎都相见了,连鸡犬也忘了回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清明时节江村的宁静景象。"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两句勾勒出季节背景和自然环境,其中“寒食”指的是清明节前后禁忌火食的习俗,而“风花”则是风中飘落的樱桃花瓣或其他春日轻盈之物,给人以生机与美感。"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氛围,“汀烟”指的是水边的薄雾,而“竹日”则是透过竹叶射下的阳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雅的意境。"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表明农民们在这个节气都忙于耕作,村庄中只有孩子和老人留守,而邻里间并无纷争。最后两句"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孤独感受,似乎连动物都与自己的故土产生了隔阂,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首诗通过淡雅的笔触,将寒食时节的宁静、自然景物以及乡村生活的平和气息,以及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