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犀
行
君
不
见
秦
时
蜀
太
守
,
刻
石
立
作
三
犀
牛
。
自
古
虽
有
厌
胜
法
,
天
生
江
水
向
东
流
。
蜀
人
矜
誇
一
千
载
,
汎
溢
不
近
张
仪
楼
。
今
年
灌
口
损
户
口
,
此
事
或
恐
为
神
羞
。
终
藉
堤
防
出
众
力
,
高
拥
木
石
当
清
秋
。
先
王
作
法
皆
正
道
,
鬼
怪
何
得
参
人
谋
。
嗟
尔
三
犀
不
经
济
,
缺
讹
只
与
长
川
逝
。
但
见
元
气
常
调
和
,
自
免
洪
涛
恣
凋
瘵
。
安
得
壮
士
提
天
纲
,
再
平
水
土
犀
奔
茫
。
怀古
写水
咏物
忧民
秋景
叙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石犀行》。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古蜀太守刻石立三犀牛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规律和人为干预的思考。"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这两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古代蜀地的太守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而刻石雕塑成三犀形象的牛。这里既展示了人与自然力量对比,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野心和自负。接下来的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则表明尽管人类有种种试图控制自然的方法,但终究无法改变大自然本身的规律,比如长江的水总是向东流去。这两句诗强调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在 "蜀人矜誇一千载,汎溢不近张仪楼" 中,诗人指出了蜀地人民对于这一古迹的自豪,以及他们对历史人物张仪(战国时期著名谋士)的纪念。这里也间接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历史沉积的感慨。随后的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则是说到了当年因为修建水利工程而引发的灾害,诗人认为这可能会让古代的神灵感到羞愧。这两句通过具体事件,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问题。在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中,诗人描写了人们为了对抗洪水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这里通过堤防和木石的形象,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斗争的艰辛。接着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明君主制定合乎天道法律的赞美,以及对现代世人试图通过迷信和巫术干预自然的一种批判态度。而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则是诗人的感慨,认为那些雕刻牛形象的石犀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逝。最后两句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诗人希望能够有一位英雄人物能够调整宇宙的秩序,使自然界恢复平衡,从而避免洪灾和疾病。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写,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历史、自然规律和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杜甫在这里展现了他独特的哲思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旅舍
宋·陆游
寺钟吹动四山昏,系缆来投江上村。木落不妨生意足,水归犹有涨痕存。炉红手暖书差健,鼎沸汤深酒易温。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念奴娇·题梦西词即效其体
清·周星誉
垂虹背上,把君词一唱,万枫都笑。七十二峰眉底绿,掷得全湖杯小。天上瑶声,人间牙板,听此都暗了。老龙水底,捉来为谱长调。何事脱却缁袍,菰芦醉卧,人共江山老。闲煞斫鲸屠鳄手,.....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题玉川月蚀诗后
宋·赵孟坚
哆口支牙月蚀诗,遗编读著凛风规。如何晚节从污合,竟与奸臣血作泥。
次筠轩诗韵
元·马臻
幽轩列万竹,惬此冲澹襟。乃知心迹远,不在山林深。客散动秋影,鹤归分夕阴。至乐寓言外,任鼓昭文琴。
齐天乐·树园、橘公乘月来过,东坡泛舟赤壁之夕也。客去为词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盟鸥不管今何夜,鹤声露华偏警。去烛听秋,钩帘坠叶,清绝吾庐人境。孤光照岭。看如此江山,也堪乘兴。柳下扁舟,故开图画放吟咏。迎风一笑动竹,素心晨夕数,凉味同永。镜底无尘,尊.....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