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秋天
山水
田园
动物
白鸟
写雨
寒江
柴扉
紫崖
野碓

译文

细雨道路不滑,断续的云彩稀疏而行。
紫色山崖奔流之处显得深邃,白色的鸟儿飞过边缘格外鲜明。
秋日阳光新照水面,寒冷江面回荡着过去的涛声。
简陋木门面对田野的石碾,一半是为了捣碎香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微雨的山野景象,通过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微雨不滑道,断云疏复行。”这里诗人捕捉到的是细雨没有使道路湿滑,而天空中的云朵则是断续而过,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样的景象既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定。“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紫色的山崖在雨后的阴影中显得更为深邃,而远处的白鸟则像是带着一丝光明飞向天际。这种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增添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深度。“秋日新沾影,寒江旧落声。”秋日的阳光透过树梢,投下新的影子,而那条寒冷的江流中似乎还回响着往昔的声音。这两句通过对光与影、声音的描写,勾勒出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情景。“柴扉临野碓,半得捣香粳。”最后两句则是诗人描述自己在田园生活中的情趣。柴门紧邻着野外的水碓,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了一部分安宁,能够享受到捣米时散发出的香气和劳作后的满足感。整首诗通过对微雨、断云、秋日阳光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个人生活情趣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村中闲步
唐·刘得仁
闲共野人临野水,新秋高树挂清晖。不知尘里无穷事,白鸟双飞入翠微。
雨过
明·陶安
雨过山添色,推窗翠扑衣。秧随新水长,蝶趁落花飞。江近檐头挂,春从客里归。沙乾聊可步,倚杖绿阴肥。
宝应即景
明·李胜原
宿鹭眠鸥水满田,败荷疏柳雨晴天。帘招村市谁家酒,风送帆樯何处船。隔岸数声牛背笛,斜阳一抹渡头烟。沧洲风景那须画,著我居閒乐事便。
胡学士山居八咏(其三)沧江烟雨
明·胡俨
渺渺沧江上,冥冥烟雨来。几家茆屋掩,一个钓船回。岸花红欲放,沙鸟白相偎。薄暮明霞出,清风扫雾开。
次韵毛君山房遣兴
宋·苏辙
欲就阳崖暖,新开石磴斜。谁言太守宅,自是野人家。燕坐收心鉴,冥观阅界沙。退公长寂寞,外物自喧哗。缺径移松补,斜阳种竹遮。白云生后础,孤鹜伴残霞。破闷时寻鹤,呼眠亦任鸦。喜.....
春日山居戏效松陵体六首(其四)
明末清初·王夫之
夭桃十树柳千条,诅雨迎晴意两消。活影玻瓈沈曲沼,吹香靺鞨糁平桥。游龙依藓红鳞密,鱼虎分波翠晕摇。莫厌溪声喧午梦,乘流初好泛诗瓢。
寄题黄岩张氏隐居
明·李本
天台佳气郁茏葱,中有留侯慕赤松。绕屋溪声长落水,对门云气悉成峰。果林秋熟猿将子,药圃春肥鹿长茸。幽讨莫辞行路远,穿云巳办竹枝筇。
山中偶步
清·江之纪
翳翳松竹间,经年此闭户。空翠满山楼,帘疏白云补。偶随麋鹿行,遂忘登陟苦。清泉泻高岩,危岭通深坞。乾坤正萧条,坠叶纷如雨。日落西山阴,余辉漾遥浦。荒途惬幽寻,秀色餍挹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