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秋天
写风
写山
情感
思乡
伤怀

译文

微风吹过石阶,阳光被墙壁遮挡。
秋雁消失在远方的天空,傍晚的云彩漫延到半山腰。
病弱的叶子总是先落下,寒冷的花朵仅能短暂散发香气。
在巴城,我泪眼朦胧,今夜又能欣赏到皎洁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与心境图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淅淅风生砌,团团日隐墙”两句,以“淅淅”一词形容微弱之风,传达出一种秋风初起、气氛淡薄的感觉。随后“团团”二字,则将太阳被云雾所遮掩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这两句交织出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绪。接下来的“遥空秋雁灭,半岭暮云长”进一步扩展了自然景观,同时也深化了情感的色彩。远处的秋雁在天际渐行渐远,其孤独与凄清令人产生共鸣。而半山的暮云,则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无尽的思绪。“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两句,通过对秋叶易落、冬花难留的描写,更进一层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脆弱与时光易逝的感触。这里,“病叶”与“寒花”的意象,不仅是自然界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影。最后两句“巴城添泪眼,今夜复清光”,则直接流露出了诗人的哀伤之情。在巴蜀古城的夜晚,诗人因思念故乡、亲人或旧友而潸然泪下,而今夜的明月,又让他心中的忧伤得以释放。这里,“添泪眼”和“清光”构成了一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