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节气
写景
怀乡
春来

译文

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事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
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让小儿斟满美酒,一饮而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时节变换,以及自然界中生命力与日光的互动。诗人以精细的笔触捕捉季节交替之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子女教育的关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这两句表明了时间在不断推移,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回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里体现出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织物装饰和自然界中微小生命的活动,描绘了冬日即将过渡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里展示了诗人对于细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这两句则是通过柳树和梅花等自然景象,表现出大自然在严冬过后逐渐苏醒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即临。"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教育子女的愿望,虽然身处异乡,但仍然希望能够传授给孩子正确的知识和生活态度。这部分流露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教育理想。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而且还融入了对家庭、子女教育以及故乡的深厚情感,是一首集观察自然、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为一体的优秀之作。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沁园春·十月晦日怀庆使院望太行山积雪
清·陈维崧
雪满太行,碧潋瑶翻,纷然沓来。正黄河欲吼,六花籍籍,青山乍老,一夜皑皑。素女淩空,眩师泼水,十万琼楼面面开。深林外,更狐踪半灭,兽窟全埋。万钟宁我加哉。且濡发狂歌乾百杯。.....
再用前韵(其一)
宋·曾惇
举觞东望玉霄峰,万顷云涛雪塞空。拥鼻自应多好句,褰裳便欲御长风。际天江草如许碧,隔水山桃无限红。李侯长句有家法,惊倒江楼一秃翁。
唐·翁洮
寂寂栖心向杳冥,苦吟寒律句偏清。云凝止水鱼龙蛰,雪点遥峰草木荣。迥夜炉翻埃烬色,天河冰辗辘轳声。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
至日用张伯举韵
宋末元初·仇远
博士无毡卧冷斋,有朋喜自远方来。腊前一信春先到,陇首数枝梅已开。少忍年荒须辟谷,尚迟酒禁且衔杯。山中茅屋不归去,空想秋风暗绿苔。
山中冬至
宋·陈必复
读易烧香自闭门,懒于世故苦纷纷。晓来静处参生意,春到梅花有几分。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