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园
写景
抒情
忧民
新居之

译文

新栽的榆柳成一家,四面空旷远离邻里人家。
人丁稀少忧心疾病传,庄园孤立却幸免于贫寒。
只愿耕牛能常饱腹,对勤劳的砍柴仆人常怀怜惜之心。
整天为衣食忧虑,何时才能摆脱这辛劳的身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场景和心境。"一家榆柳新,四面远无邻",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偏僻幽静的自然环境,榆树与柳树常见于北方乡村,给人以宁静之感。"人少愁闻病,庄孤幸得贫",诗人表达了对人烟稀少、远离尘嚣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显示出一种乐观的心态,对于贫穷的接受和珍视。接着,"耕牛长愿饱,樵仆每怜勤",通过对耕田和砍柴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对于劳动的依赖以及诗人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同情。这些形象与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安贫乐道的理想生活图景。最后,"终日忧衣食,何由脱此身",诗人抒发了对于日常生计的忧虑以及对物质束缚的无奈。这里的“此身”不仅指肉体之身,也象征着被现实生活所困绑的心灵状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欲望与精神自由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悟。

王建

513首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