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
光
庵
谷
鸟
与
我
言
,
怨
杀
白
太
傅
。
借
问
何
以
然
,
携
却
山
僧
去
。
山
僧
未
去
时
,
前
盘
一
尾
蛇
,
后
踞
一
头
虎
,
吸
云
啸
风
绕
窗
户
。
山
僧
已
去
了
,
鹤
来
踏
翻
藤
。
猿
到
拗
折
树
,
乱
筱
枯
柴
塞
行
路
。
抑
将
庐
于
嵩
高
之
阳
,
温
洛
之
浒
,
诸
天
散
花
复
呵
护
。
抑
将
慕
膻
逐
臭
,
亡
魂
丧
魄
,
委
枯
骸
于
北
邙
之
狐
兔
。
荒
台
兮
尚
存
,
破
屋
兮
如
故
,
惟
有
山
僧
不
知
处
。
世
间
万
事
谁
始
终
,
极
目
寒
江
起
烟
雾
。
写景抒情
山
鸟兽
佚事抒怀
生活情感
地点隐匿
哲理
思考
译文
谷中的鸟儿与我交谈,抱怨白太傅的怨恨。
询问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跟随山中的僧人离开了。
在山僧还未离开时,他面前盘踞着一条蛇,后面又出现一只头虎,它们吸云吐风,环绕着窗户。
当山僧已经离去后,鹤飞来踏翻了藤蔓。
猿猴到来时,掰折了树木,杂乱的枝条和枯枝堵塞了道路。
他们或者将在嵩山的阳面和高地的边上建立居所,由诸天散下的花和神灵守护。
或者他们将追求世俗的繁华,失去灵魂和魄力,将自己的枯骨遗留在北邙山让狐狸和兔子去啃食。
荒废的台地依旧存在,破旧的房屋依旧如故,只有那山僧不知去向何处。
世间万事谁能始终如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寒江升起烟雾。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弼的《韬光庵》,描绘了山谷中的韬光庵景象以及诗人对山僧离去后的感慨。诗中通过谷鸟的诉说,表达了对白太傅(可能指白居易)的不满,暗示山僧的离去使得庵内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原先有蛇虎环绕,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宁静;然而山僧走后,鹤踏藤、猿拗树,使得环境变得荒凉,只剩下破败的庵堂和无处可寻的山僧。诗人设想山僧可能选择在嵩山南麓或洛水之滨修行,受到众神的庇护,也可能因世俗诱惑而迷失,最终尸骨无存于北邙荒野。结尾处,诗人感叹世间万物无常,唯有庵堂遗迹留存,山僧的去向成谜,引人深思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