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
退
屿
写景
山水
咏物
情感
壮志
气势

译文

大石被逆流波涛冲击,波涛的惊险令人惊讶。大石被惊涛拍打,竟然能发出鸣响。
锐利的石头如剑锋般尖锐,平缓的石头则像磨刀石一样平整。高耸的石壁直直地立着,圆润的石罂则像瓶子一样。
坡上的石头形成斜下的路,像脊背一样的石头又像高高的汲水器具。
波浪无论大小都勇往直前,没有停歇的迹象。这股气势激荡无比,永远没有休止。
前一波刚逆流而上,后一波又退去;后一波又紧跟着前一波涌来。
高大的波浪直冲而过,矮小的波浪则被压住。有的波浪立起,有的则横生。
有的波涛如箭脱弦般迅速,有的则如屋檐下垂下的绳子般纷乱。
波涛的冲突之势如同奔马,回旋的漩涡则像螺蛳的形状。
银色的波涛密集地溅起,像飞雨一般射出;赭色的岸边则像晴天的雷声般轰鸣。
最初我怀疑是九天之上的唾液落下,齐齐地如同十万颗珠宝般晶莹。
又怀疑是千年不化的雪,在飓风中回旋舞动,从大海中升起。
铁箭无法退却,军队的战舰如白色的组练一般,冰花倒喷而出,带着鱼龙般的腥气。
我自从进入山中就紧靠海边,万里晴空下波涛汹涌。
离开时我曾在码头眺望,岛屿遥遥相对,轻舟如飞。
回来时我才发现身处湖海深处,听到的喧闹之声与先前大不相同。
今夜正好是月圆之夜,圆月如镜般明亮,光辉照耀东南。
我再次在码头缥缈地站立,眼前的景象让我眼花缭乱,身体仿佛要倾倒。
我想自从天地开辟以来,山脚之下还有山尖横亘。
自从洪水全部归入大海之后,广大的世界才与山峰平原相平。
名山岂能甘于沉没在波底?每一座山都想要显露出它的峥嵘。
天吴和海若互不相让,因此以搏击的方式形成了纷争。
金色的波光粼粼,我却无法渡过,几回感到惆怅,听到海中的更声。
仙人空说去钓龙了,但水底却时有龙吟之声传来。

赏析

这首诗名为《钓龙矶》,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吴重憙所作。诗中通过描绘波涛汹涌的海景,展现了钓龙矶的独特魅力和壮丽景象。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如“大石逆波”、“锐石剑锋”、“银涛密溅”等,形象地刻画了海浪的冲击力和变幻形态,仿佛波涛在与山石进行激烈的搏斗,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诗人将海浪比作“九天落欬唾”、“千年不化雪”,以及“飓风回舞”,展现出其磅礴气势和动态美。同时,他还借“铁弩不退”、“冰花倒喷”等意象,描绘出水底世界的神秘和深邃。在月圆之夜,诗人站在矶头,感受到天地间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起伏不定。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钓龙矶独特魅力的赞美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