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露
秋
露
白
团
团
,
秋
花
绕
石
阑
。
到
根
滋
嫩
菊
,
附
蒂
润
修
兰
。
丛
湿
香
难
隐
,
宵
长
泪
不
乾
。
恩
膏
沁
芳
髓
,
只
是
带
清
寒
。
写景
秋景
咏物
写花
菊花
写露
秋日情感
抒情
译文
秋天的露水白得像一团团,秋天的花朵环绕着石栏。
滋润着菊花的根部使其生长得更加嫩绿,给兰花的蒂部增加养分使其生长得更加美好。
茂盛的草丛中隐藏着难以发现的香气,深夜中的眼泪流不完。
这份恩惠如芳香的美酒滋润了心髓,但仍然带有一些清寒的气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露珠与花朵的细腻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自然的韵律。诗人以“秋露白团团”开篇,将秋露比作白色的团团,形象地展现了露珠在秋季清晨的晶莹剔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着,“秋花绕石阑”一句,将视线转向了围绕着石栏杆的秋花,暗示着这些花朵在秋风中依然绽放,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通过“绕”字,生动地描绘了花朵环绕石栏的情景,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到根滋嫩菊,附蒂润修兰”进一步展示了露珠对植物生长的滋养作用。嫩菊和修兰在露水的滋润下更加生机勃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暗含了诗人对生命力量的赞美。“丛湿香难隐,宵长泪不乾”则将情感推向了高潮。露水在花丛中的湿润使得香气难以隐藏,夜晚的漫长让泪水无法干涸,这两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恩膏沁芳髓,只是带清寒”收尾,以露水的恩泽深入花朵的精髓,却只能带来一丝清寒,暗示了即使是最美好的事物也可能伴随着淡淡的哀愁或遗憾,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哲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露与花朵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陈曾寿
1192首
诗人。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猜您喜欢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
又咏蜀都城上芙蓉花
唐·张立
去年今日到城都,城上芙蓉锦绣舒。今日重来旧游处,此花憔悴不如初。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奉和望山应教诗
南北朝·萧悫
仙游本多趣,复此上秋初。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峰形疑鸟翅,塞路似狼居。瞩望情无已,词殚意有馀。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