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写景
秋景
抒情
秋季节气
情感
思乡
闺怨
城市景象

译文

八月九月秋天的气息高远,长长的林间落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
秋意渐深白苧已经不适合穿,轻微的寒气仿佛预示着新剪刀要试穿新的衣服了。
城头上霜飞叶落露水湿透,城下的秋虫更加急切地鸣叫。
谁家当户捣练的声音传来,风高气爽并不妨碍重城的景色。
千百次万次地捣练声未停,已经知道人们因为用力而心怦怦地跳动。
天清气朗月冷人语稀少,塞北江南今夜情感相通。
我不抱怨捣衣的寒苦和早到,只希望穿着这衣服的人能保持青春不老。
盼望万里归期却遥遥无期,昨日官家还赐给了我棉袄。

赏析

这首《夜月闻砧》由明代诗人刘珝所作,描绘了秋夜月色中,捣衣声声的凄美景象,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对生活的感慨。诗开篇“八月九月秋气高,长林落木风萧萧”,以秋日的高远和落叶的萧瑟渲染出一种清冷而寂寥的氛围。接着“白苧秋深不堪著,轻寒欲试新剪刀”两句,通过衣物的更换与季节的更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城头霜飞露华湿,城下寒蛩啼更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霜露湿透了城墙,寒蛩的叫声更加凄厉,营造出一种深夜的孤寂与寒冷。紧接着“当户谁家捣练声,风高不碍重城入”则将视线转向了家庭生活,捣衣声在风高的夜晚依然清晰可闻,仿佛穿透了厚重的城墙,传递着家的温暖与思念。“千杵万杵声未停,已知力倦心怦怦”表现了捣衣人的辛劳与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最后“天清月冷几人语,塞北江南今夜情”将思绪拉向更广阔的时空,无论是身处塞北还是江南,此刻都共同沉浸在这一夜的月色与捣衣声中,情感共鸣。“不怨捣衣寒苦早,惟愿著衣人不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也不抱怨,而是希望家人能够健康长寿。最后一句“万里归来未有期,昨日官家颁絮袄”则透露出诗人可能身在异乡,渴望早日归家的心情,以及对官府发放衣物的感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深沉,以及对家的深深眷恋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秋浦歌十七首(其六)
唐·李白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