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江
红
·
登
宾
娥
台
故
址
玩
月
有
感
光
禄
高
台
,
负
浚
渎
、
清
流
千
折
。
想
往
日
、
凉
秋
登
览
,
许
多
豪
杰
。
交
厚
谈
心
都
豁
达
,
翼
酣
落
笔
俱
超
逸
。
待
冰
轮
、
拥
出
酌
葡
萄
,
金
樽
凸
。
真
韵
事
,
人
争
说
,
易
代
后
,
还
如
昔
。
乃
吾
今
但
见
,
丘
陵
巀
嵲
。
林
表
高
峰
犹
耸
翠
,
桥
边
蔬
棚
空
凝
碧
。
望
姮
娥
、
惨
澹
度
云
霄
,
增
凄
切
。
怀古
写景
咏物
秋节
地点
情感
凄婉
秋天景色
怀念旧景
译文
译文:光禄山上的高台,依附着浚水与千回百转的清流。
译文:回想起过去凉爽的秋天登高远眺的情景,那些英勇豪迈的人物历历在目。
译文:彼此相交的人说话都是直率的,言论广阔;互相劝勉饮酒时挥毫落纸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
译文:等待明月高挂,举杯酌饮葡萄美酒,金樽中酒液凸起。
译文:真正的风雅之事,人们都争相传颂,即使朝代更替,仍然像过去一样。
译文:但如今我所看到的,只有丘陵的峻峭和险峻。
译文:林间的高峰仍然耸立着翠绿的山色,桥边的蔬菜棚却空空如也,只剩下碧绿的颜色。
译文:望着姮娥(即月亮),她惨淡地穿过云层,增添了凄切之情。
赏析
这首《满江红》以“登宾娥台故址玩月有感”为主题,描绘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与感慨。开篇即点明地点——光禄高台,以及其背倚的浚河与清流,营造了一种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意境。接着,诗人通过想象昔日凉秋时节,众多豪杰在此登高览胜,谈笑风生,挥毫泼墨,展现了宾娥台往日的繁华与豪情。“交厚谈心都豁达,翼酣落笔俱超逸。”这两句生动描绘了宾娥台上的文人雅士们在酒宴中畅谈心事,言辞豁达,笔下文章超凡脱俗,充满才情。这种场景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宾娥台文化氛围的赞美。“待冰轮、拥出酌葡萄,金樽凸。”这里使用了“冰轮”这一形象,比喻月亮,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酌葡萄”和“金樽凸”则描绘了古人饮酒赏月的情景,充满了浪漫与诗意。“真韵事,人争说,易代后,还如昔。”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宾娥台往事的追忆,以及对这些美好记忆流传至今的感慨。尽管时代更迭,但宾娥台的故事和精神依然被人们传颂。“乃吾今但见,丘陵巀嵲。林表高峰犹耸翠,桥边蔬棚空凝碧。”诗人转而描写眼前的景象,丘陵高耸,林木苍翠,桥边的蔬棚虽已空无一人,却依然保持着一种静谧之美。这些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相映成趣,引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沉思考。最后,“望姮娥、惨澹度云霄,增凄切。”诗人将目光投向天空中的嫦娥,她孤独地穿越云霄,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这一句不仅深化了对宾娥台故址的怀旧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综上所述,《满江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宾娥台的历史风貌与人文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