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子
胥
箫
声
凄
苦
入
吴
来
,
隐
忍
能
成
报
怨
才
。
县
目
䱐
门
观
寇
入
,
为
涛
江
上
荡
城
开
。
越
人
白
马
何
劳
祭
,
范
子
鸱
夷
亦
可
哀
。
入
郢
便
应
频
解
印
,
姑
胥
那
忍
更
迟
回
。
历史人物
怀古
情感
亲情
边塞
报仇雪恨
译文
箫声凄凉悲苦传入吴地,隐忍的意志能成就报怨之才。
眼睁睁地看着敌寇进入城门,江上波涛汹涌,城门却大开迎敌。
越地的人何须用白马祭祀,范蠡的悲凉遭遇也令人哀痛。
一旦进入郢都就应该频繁地解下印绶,对于姑胥的留恋实在不忍心再迟疑不决。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伍子胥》。诗中通过对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坚韧不拔、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牺牲精神。首联“箫声凄苦入吴来,隐忍能成报怨才”,以箫声起笔,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伍子胥在吴国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同时,“隐忍”二字则表现了伍子胥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克制,他能够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委屈,最终成就了报怨之才,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颔联“县目䱐门观寇入,为涛江上荡城开”,进一步描绘了伍子胥在政治斗争中的智谋和决断力。他洞察局势,预见敌军将至,果断采取行动,利用江水之力,成功抵御外敌入侵,保护了国家的安全。这里不仅体现了伍子胥的军事才能,也展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颈联“越人白马何劳祭,范子鸱夷亦可哀”,通过对比的方式,赞扬了伍子胥的高尚品质。伍子胥并未像其他将领那样,因功绩而受到隆重的祭祀,这反而彰显了他的谦逊和无私。同时,将伍子胥与范蠡(范蠡)相提并论,后者因功成身退,选择了隐居生活,两人的不同选择都值得尊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尾联“入郢便应频解印,姑胥那忍更迟回”,表达了对伍子胥忠诚与决绝的赞美。当郢都面临危机时,伍子胥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即使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也未曾有过丝毫的犹豫或退缩。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使命的执着,令人敬佩。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伍子胥生平事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也传递了对于忠诚、智慧、牺牲精神的深刻思考和赞美。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唐·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
赠从弟冽
唐·李白
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永叔方舟豪饮即事十首时行次齐鲁卫间(其七)
明·胡应麟
携来双彩华,寒夜互生花。雪拥山阴棹,星偕博望槎。雁声流古塞,萤火乱平沙。几忆春明外,长灯对棣华。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饮龙头镇
明·谢肃
马上见晨月,堠路行逶迤。遂入龙头憩,沙洲带蒲荷。榆柳荫华屋,正暑凉飙多。怡然逢故老,邀我还其家。大儿击燕筑,小儿閒齐歌。黍酒劝客饮,勿辞令颜酡。维㫺至正末,日夜忧干戈。太.....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