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塞
民俗风情
赞颂女子的

译文

割肉像山一样多,被生吃下去。黄羊的肉还比不上青羊的饱足。
吃饱后还需要多饮乳水。在帐篷里,膻腥的风吹着,沙子就像雨一样被卷起。
两对调情的蒙古女子。她们头戴花冠,发髻上插着山鸡的羽毛。
大汉将军是香火的主宰。他们唱歌跳舞,威严而灵验,不要对边疆的孩子们发怒。

赏析

这首《渔家傲·观边女调神》描绘了边疆地区蒙古族妇女在祭祀活动中的场景,展现了她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割肉如山生啖取”,开篇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蒙古族妇女在祭祀时的豪放与勇敢,他们将大量肉类直接生食,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粗犷与自由。“黄羊不及青羊饫”,通过对比黄羊和青羊,强调了蒙古族妇女在饮食上的选择与偏好,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对食物的渴望和满足感。“腹饱还须多饮乳”,进一步描述了蒙古族妇女在饮食习惯上的特点,强调了奶制品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馈赠的依赖与尊重。“庐帐里。膻风吹起沙如雨”,描绘了蒙古族妇女在帐篷内进行祭祀的情景,膻风指的是带有羊奶或牛羊肉香气的风,形象地表现了草原生活的气息,而“沙如雨”则生动地描绘了风沙弥漫的景象,突出了边疆环境的艰苦与壮丽。“两两调神蒙古女”,点明了蒙古族妇女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她们通过舞蹈、歌唱等方式与神灵沟通,展现了她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花冠对插山鸡羽”,描述了蒙古族妇女在祭祀时的装扮,花冠和山鸡羽象征着她们的美丽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大汉将军香火主”,提到汉族将军作为祭祀的主持者,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共同的文化传统。“歌且舞。威灵莫把藩儿怒”,最后两句表达了蒙古族妇女在祭祀时的欢愉氛围,同时提醒统治者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边疆民族,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和谐共处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蒙古族妇女在边疆祭祀活动中的独特风采,以及他们与自然、神灵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