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湿
写花
菊花
秋节
抒情
节令
节气
冬日
赞颂
凄清哀伤

译文

疑心开透的花朵似乎没有花蕊,但花头却更加金黄。
食用时需寻找细小的花瓣,而作为簪子则不能让它的寒香消散。
它讨厌潮湿常会依靠阳光,适合寒冷时则必定等待霜降。
在一年的最后,凄清的景象让人不忍心看到这孤芳自赏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孟池亭中采摘菊花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菊花的独特魅力和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首句“开透疑无蕊”,描绘了菊花开放时的神秘感,仿佛花朵内部隐藏着看不见的花蕊,营造了一种朦胧之美。接着,“花头色更黄”则直接点明了菊花的颜色特点——金黄色,强调了其鲜明的视觉效果。“食须寻细朵,簪莫坠寒香”两句,一方面表达了对菊花食用价值的欣赏,认为应仔细挑选小朵的菊花;另一方面,也赞美了菊花的香气,即使在寒冷的季节也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暗示了菊花的高洁品质。“恶湿常依日,宜寒必待霜”揭示了菊花对环境的适应性,它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但也能在寒冷的季节里生长,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菊花在恶劣条件下的坚韧不拔。最后,“凄清当岁暮,不忍说孤芳”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在岁末时节独自绽放的感慨,既为菊花的孤独而感到惋惜,又对其在严冬中依然保持美丽与生命力的坚韧精神表示敬佩。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美,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再用前韵(其一)
宋·曾惇
举觞东望玉霄峰,万顷云涛雪塞空。拥鼻自应多好句,褰裳便欲御长风。际天江草如许碧,隔水山桃无限红。李侯长句有家法,惊倒江楼一秃翁。
惜黄花慢·晴郊访菊
清·陈维崧
郭外烟林。趁板桥夹浦,迤逦秋寻。溪翁陇口,半畦嫩蕊,园丁屋角,数亩浓阴。离披开坼铺如锦,纵藻耀、偏觉萧森。选野岑。倚风藉草,隔涧捶琴。浊醪无伴孤斟。渐林霏小结,岩翠将沈。.....
满江红·奉酬曾端伯使君,兼简赵若虚监郡
宋·向子諲
雁阵横空,江枫战、几番风雨。天有意、作新秋令,欲鏖残暑。篱菊岩花俱秀发,清氛不断来窗户。共欢然、一醉得黄香,仍叔度。尊前事,尘中去。拈花问,无人语。芗林顾灵照,笑抚庭树。.....
定海甲寅口号七首(其二)
宋·陈造
田租有约不相违,比著丰年数已亏。一饱分明郎首赐,几曾刺口问抽卑。
重阳后五日同裕轩辛楣游城南万泉寺(其一)
清·翁方刚
活活蒸冬水,先迎冷客来。僧房扫黄叶,禅榻即苍苔。酝酿村阴意,商量野菊开。谁能未花日,闲步问丰台。
满庭芳·郑圃看菊,并柬主人,即用王大令词原韵
清末近现代初·洪炳文
何处寻芳,满城风雨,秋残又值元冬。柴桑高士,隐约在篱东。种得黄花满地,恍身入绣谷罗丛。更难得,写生妙笔,画老圃秋容。山房开柿寿,屏供翡翠,鸟唤芙蓉。华堂丝竹,异曲同工。惜.....
和重己晚菊三首(其三)
宋·吕陶
仙翁培种一何迟,点缀黄金更满枝。秋色已高方秀茂,物华皆老未凋衰。几多俗客慵留意,无限妖花笑后时。独向风霜对松竹,洁清标格自相知。
次韵赠答洪觉范五首(其四)
宋·李之仪
立玉无因再倚,坐荆偶此同班。老去谁开东阁,朝来空对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