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荆
轲
传
作
六
首
(
其
三
)
读
书
击
剑
未
蹉
跎
,
儒
雅
偏
于
慷
慨
多
。
岂
有
先
生
非
乐
毅
,
何
曾
太
子
识
荆
轲
。
燕
风
已
起
离
骚
赋
,
楚
调
如
追
易
水
歌
。
壮
士
至
今
犹
发
指
,
寇
雠
长
枕
报
秦
戈
。
历史怀古
写人
励志壮志
写景抒怀
边塞战争
译文
读书和击剑都未曾虚度光阴,他既有儒雅之风又有慷慨之气。
难道就没有像乐毅那样的先生吗?又怎会有人不认识荆轲这样的壮士呢?
燕地的风已经吹起了离骚的赋诗,楚地的曲调仿佛在追寻易水边的悲歌。
壮士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应枕戈待旦,以报秦国之仇。
赏析
此诗《读荆轲传作六首(其三)》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荆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首句“读书击剑未蹉跎”,开篇即以“读书击剑”点出荆轲的双面形象,既为文人墨客,又兼武勇之士,表达了荆轲在文武两方面的卓越才能,未有虚度光阴。“儒雅偏于慷慨多”一句,进一步刻画了荆轲的个性特征,既有儒者的温文尔雅,又有慷慨激昂的豪情,展现出其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两句,通过对比乐毅与荆轲,强调了荆轲的独特性。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而荆轲则是刺客,两者虽同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荆轲以其独特的身份和行动,显得更为独特和不凡。“燕风已起离骚赋,楚调如追易水歌”两句,运用典故,将荆轲的故事与古代文学作品相联系,通过“离骚赋”和“易水歌”这两个意象,描绘出荆轲行动的背景和氛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荆轲行为的敬仰之情。“壮士至今犹发指,寇雠长枕报秦戈”结尾两句,直接抒发了对荆轲及其行动的感慨。通过“壮士”这一称谓,表达了对荆轲英勇行为的赞美;“至今犹发指”则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持久性和强烈性;“寇雠长枕报秦戈”则暗示了荆轲行动的意义和影响,表达了对正义与复仇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荆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英雄主义、正义与复仇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六朝门·后魏武帝
唐·周昙
太武南征似卷蓬,徐阳兖蔡杀皆空。从来吊伐宁如此,千里无烟血草红。
题何参政所藏七贤图
明·谢肃
黄尘欲蔽日月明,十年四海横戈兵。士风巳随习俗变,尽舍仁义谈纵衡。遂使栖栖七君子,独着儒服令人惊。胸中岂有经济具,眼底厌看龙蛇争。大山长谷便同往,不独隐迹兼隐名。由来贫贱足.....
咏汉武帝
唐·王无竞
汉家中叶盛,六世有雄才。厩马三十万,国容何壮哉!东历琅琊郡,北上单于台。好仙复宠战,莫救茂陵隈。
贺李鸿章七十寿联
清·檀玑
邺侯名相,淮西名将,西平一门,名父名子溯李唐,三五辈名流,惟公众美兼收,位望功勋迈千古;合肥文定,歙县文正,桐城两世,文端文和数皖省,二百年文物,到此后来居上,精神福泽冠.....
襄阳咏史(其四)樊城
金末元初·李俊民
暂来朱序秦还守,初入曹仁汉复攻。颠倒江山今几主,樊侯依旧袭周封。
历阳十咏(其三)濡须坞
宋·贺铸
孙郎昔鹰扬,曹瞒方虎视。敢忘板筑勤,远挫兵锋锐。俄闻青盖谣,无复金陵气。六代迭倾亡,长江亦平地。
厅斋消夏(其二)
清·黄家鼎
苏张游说早空还,上相星轺指马关。国计输金兼割地,儒臣抗疏欲移山。辽阳城郭千旗外,横海楼船一炬间。毕竟将军能胜敌,降书递后尚雍娴。
读鄂王传
明·韩子祁
山前山后尽王庭,大将旌旗压柳营。海上浮图俱下驷,岳家赤帜有先声。两宫未复元戎意,九伐方张国贼生。五国城枯南望眼,康王已是讳称兵。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