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使
写花
秋节
咏物
菊花
秋景
抒情
野外的赞美
写菊情感

译文

重阳节后你最先感受到寒意,心中念着那甘甜的霜花洒满玉盘般的景象。
不必一定在东篱边采摘什么,南方许多地方已经足够满足人的食用需求。
这枝头黄白相间的颜色适宜于用兰香的酒来祭奠,又好似用箨冠装饰着。
即使它生长在野外无人问津的地方,香气却更加浓郁。因此,不要将它移到雕栏旁,让它与世隔绝。

赏析

这首《野菊(其二)》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野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首句“重阳节后汝先寒”,描绘了菊花在重阳节之后,便开始感受到秋日的寒意,暗示了菊花的早熟与坚韧。接着,“甘苦念霜满玉盘”一句,以“甘苦”二字概括了菊花在霜雪中的生存状态,形象地表现了菊花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拔和内心的甘甜与苦涩。“岂必东篱方可采,未须南楚已堪餐。”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广泛认可,认为菊花不仅限于东篱之下的种植,也能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体现了菊花的实用价值与普遍性。“浮沉片片宜兰酒,黄白枝枝称箨冠。”这里将菊花与兰酒、箨冠相联系,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赞美了菊花的高雅气质与独特魅力,同时也暗示了菊花与文人雅士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最后,“野外无人香更甚,移根休使近雕栏。”这两句诗描绘了野菊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香气反而更加浓郁,强调了菊花的自然之美与独立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保护自然环境,让植物自由生长的美好愿望。整首诗通过对野菊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菊花的自然美与生命力,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深敬仰与热爱。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点绛唇(其十三)
宋·向子諲
今日重阳,强挼青蕊聊开宴。我家几甸。试上连辉观。忆着酺池,古塔烟霄半。愁心远。情随云乱。肠断江城雁。
采菱曲(其一)
元末明初·钱宰
绿柳横塘曲,沧湾是妾家。菱歌不解唱,秋水照荷花。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
酬朱孔年惠菊(其二)
明·林俊
柴桑归爱一身轻,中路黄花到眼明。不见芙蓉见秋水,最难摹索是风情。
书斋秋夜
清·刘霖
院静重门掩,风轻小阁凉。窗含一树月,菊傲五更霜。塞雁惊寒过,村尨吠漏长。凭栏无限意,灯火伴昏黄。
惜黄花慢·晴郊访菊
清·陈维崧
郭外烟林。趁板桥夹浦,迤逦秋寻。溪翁陇口,半畦嫩蕊,园丁屋角,数亩浓阴。离披开坼铺如锦,纵藻耀、偏觉萧森。选野岑。倚风藉草,隔涧捶琴。浊醪无伴孤斟。渐林霏小结,岩翠将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