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中
湘
中
闻
欸
乃
,
泣
舜
有
馀
声
。
斑
竹
萧
萧
暮
,
风
吹
无
限
情
。
写景抒情
地点
情感表达
咏物言志
秋天写景
赏析
这首诗名为《湘中》,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湘中闻欸乃,泣舜有馀声”这一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了湘江流域的神秘与哀愁之中。湘江,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河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关于舜帝的故事。“湘中闻欸乃,泣舜有馀声”,开头两句便营造出一种悲凉而深沉的氛围。欸乃,是一种古老的摇橹声,常用于形容行舟于水面上的声音。在这里,它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声响,更象征着对古代圣君舜帝的怀念与哀悼。舜帝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传说中他仁德贤明,深受百姓爱戴。因此,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时,人们心中便会涌起对舜帝的思念之情,仿佛还能听到他的哭泣之声,充满了对这位伟大君主的敬仰与怀念。接下来的“斑竹萧萧暮,风吹无限情”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斑竹,即湘妃竹,因与舜帝和其妃子娥皇、女英的传说相关联而得名。在古代神话中,舜帝驾崩后,娥皇、女英两位妃子悲痛欲绝,泪洒竹林,竹子上便留下了斑斑点点的泪痕,形成了斑竹。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斑竹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情感。这里的“风吹无限情”,既指自然界风的吹拂,也暗喻着人们对舜帝及其故事中蕴含的情感的深深共鸣与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湘江流域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追忆与缅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崇敬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野兴四首(其一)
宋·陆游
来日无多去日遒,朱颜那肯为人留。檐声点滴无时雨,野气苍茫极目秋。朝出钓鱼来北渚,夜耕驱犊上西畴。此心所要常无愧,寂寞衡门死即休。
饮黄池朱友龙舍
宋·董嗣杲
换舟入里港,那惧江风横。今夕月色朗,天下呈圆镜。小舣蕃庶乡,夜灯万星映。倏逢可人情,立论不失正。挥毫喜相誉,笔势自遒劲。酒壶不住荡,斟酌各取性。不强亦不辞,此醉颇入圣。江.....
夜句三首(其一)
宋·陈师道
过雨作秋清,归云放月明。入帘摇竹影,塞耳落洪声。
幽栖
明·顾猷
四十为渔长水西,汀兰沙鸟共幽栖。雨馀篱落经蛛网,风静檐牙上燕泥。欲醉且图元亮酒,长贫一任少陵妻。苔矶倦倚还持钓,莫管柴门日色低。
壬寅新春
宋·陆游
半生常是道边人,岁晚初收事外身。浊酒一杯聊永日,小园三亩亦新春。尚无枕寄邯郸梦,那有衣沾京洛尘。门外烟波三百里,此心惟与白鸥亲。
大观四年春夏之交閒居无事触绪成咏得绝句五首(其五)
宋·李之仪
江南塞北遍曾游,一饭何方不可留。快箸旧尝便蛮耳,垂涎安得饫饘头。
迓张宰
宋·许棐
倦骨畏寒如畏虎,可曾一步出柴扉。因迎令尹西郊外,折得梅花满把归。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