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抒情
写史
战争
抒情怀古
历史咏史

译文

剧孟(人名)一人可抵挡一个国家,条侯(人名)靠他显出威雄。
假如您勇冠天下,可无往不胜建功勋。
忠烈之士并非为了名声,王之臣子不自私而只为国。
终军(人名)勇于自我推荐,少卿(人名)却无人跟随。
马步两军力量悬殊,战斗激烈频繁流血。
杀人惨不忍睹,阴风呼啸凛冽。
即使徒手也要奋勇呼喊,即使百人中无一人有武器。
成败得失都是天意,我的计谋将如何实现。
悲鸣声在田埂上回荡,沙场上的月光昏暗。
为君唱起国殇之歌,泪水浸满衣襟。

赏析

此诗《曾公子樱挽诗(其三)》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描绘了一位英勇的将领形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壮志。首句“剧孟一敌国,条侯资其雄”,以“剧孟”和“条侯”两位历史上的勇将为引子,赞扬了主人公的非凡勇气和卓越才能,仿佛一人之力可匹敌一国之威,彰显其雄风。接着,“如君勇盖世,可无横草功”,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的英勇无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立下赫赫战功,其勇猛超越常人。“烈士非徇名,王臣原匪躬”,则揭示了主人公并非为了名声或个人利益而战斗,而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终军乃自媒,少卿竟谁从”,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主人公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却无人跟随,暗示了其孤军奋战的境遇,同时也表达了对无人理解其壮志的感慨。“马步势悬绝,战酣频饮血”,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马蹄声与士兵的鲜血交织成一幅悲壮的画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杀人惨无声,阴风吹凛烈”,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恐怖氛围,即使在血腥的杀戮中也听不到声音,只有阴冷的风吹过,带来阵阵寒意,强化了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徒手犹奋呼,百人无尺铁”,描述了主人公即使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仍能以双手奋力呼喊,对抗百人的围攻,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成败天所私,吾谋将焉哲”,表达了对战争结果的无奈,认为成败由天注定,即使有再好的策略也无法改变命运,体现了对命运的深刻思考。最后,“呜呜陇头水,沉沉沙场月”,以自然景象作为背景,通过“陇头水”的呜咽和“沙场月”的沉寂,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英雄的逝去。“为君歌国殇,泪流满衣褋”,则是诗人对主人公的哀悼,通过歌唱国殇来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同时流露出深深的悲伤之情。整首诗通过对一位英勇将领形象的刻画,以及对战争残酷与英雄壮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战争悲剧的深刻反思。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至沪偶病(其三)
清·许传霈
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军中遗稿·读史十首(其三)
明·张家玉
顺水长驱事已非,龙潜虎伏失干旂。南阳果系真天子,定有王丰勒马归。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述怀一首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慜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
杀气不在边
唐·孟郊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辀。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凉.....
过金绳庵
明·梁宪
唤艇连烟渡,沿香到藕塘。隔桥花隐寺,傍水竹为墙。地僻人家远,天空鸟道长。何时戎马息,时过共徜徉。
避寇即事十二首(其二)
宋·左纬
遥闻乌合辈,数十破钱塘。故是升平久,胡为守备亡。天诛初不暴,贼势尚云张。作过古来有,未宜忧我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