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中
感
怀
寄
江
外
知
己
念
子
隔
江
海
,
浩
然
时
已
秋
。
蝉
鸣
关
外
树
,
人
在
水
边
楼
。
发
白
犹
搜
句
,
时
清
尚
旅
游
。
遥
思
当
永
夜
,
不
寐
向
孤
舟
。
写景
秋景
怀古抒情
友情思念
咏物
蝉
译文
思念你隔着江海远方,此时已经是秋天了。
蝉鸣声中,关外的树木显得格外寂寥,而人却独自站在水边的楼上。
即使头发已经变白,我仍在寻找着诗句;时代清明,我还喜欢四处旅游。
遥想那些漫长的夜晚,我无法入睡,只能独自面对孤舟。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寇准所作的《秦中感怀寄江外知己》,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知己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在秋日的孤独感受。首句“念子隔江海”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挂念,跨越江海的距离显得思念尤为深切。接着,“浩然时已秋”描绘出秋季的广阔与寂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蝉鸣关外树”以蝉鸣声衬托出关外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只能听到远方的蝉鸣。而“人在水边楼”则描绘出诗人自己的孤独身影,身处水边的楼阁,更显其内心的孤寂。“发白犹搜句”写诗人即使年华已逝,仍坚持创作,显示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在这样的清静时光里,“尚旅游”则表达了诗人渴望能有机会与友人相聚,一同游历的愿望。最后两句“遥思当永夜,不寐向孤舟”,诗人想象在漫长的夜晚,他无法入眠,心中满是对友人的无尽思念,这孤舟之上,更是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期待。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自身的行动,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方知己的深深思念,具有浓厚的怀人之情。
寇准
299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汉族。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衡州司马,是时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旅舍
宋·陆游
寺钟吹动四山昏,系缆来投江上村。木落不妨生意足,水归犹有涨痕存。炉红手暖书差健,鼎沸汤深酒易温。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奉和望山应教诗
南北朝·萧悫
仙游本多趣,复此上秋初。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峰形疑鸟翅,塞路似狼居。瞩望情无已,词殚意有馀。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菩萨蛮·秋夜
清·翁舆淑
浅云行散红霞敛。敛霞红散行云浅。中正月亭空。空亭月正中。砌蛩吟雨细。细雨吟蛩砌。灯烬欲阑更。更阑欲烬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