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写景
秋天
海上扁舟
山水
胜迹
深秋

译文

陡峭的悬崖矗立着,面向着东西方,削壁高耸,夕阳照在壁上,泛起一片红色。
今天的苔藓小径上还留着些许的冷艳美丽,莲叶之间过去也曾留下过许多香气。
人们探访这些美景,精神抖擞;看到眼前万物在这深秋之中显得色彩空灵。
海上小船翻涌在波涛之上,远处一片孤舟摇摇荡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危崖峭壁、夕阳映照、苔径冷艳、莲泡香风、人探胜迹、秋色深沉、海浪汹涌、孤舟飘摇的壮丽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静谧,以及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感慨与精神状态。首句“危崖特立望西东”,以“危崖”开篇,形象地勾勒出悬崖峭壁的险峻,同时“特立”二字赋予了悬崖一种独立不群的姿态,引人遐想。接着“削壁高延夕照红”一句,将视角转向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高高的悬崖上,呈现出一片火红,色彩鲜明,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温暖的氛围。“苔径今朝馀冷艳,莲泡昔日足香风”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地面,苔径上的冷艳与莲泡中的香风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季节更替的痕迹,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人探胜迹精神健,物值深秋色相空”则转而描写人的活动与感受。人们在探寻美景的过程中,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而面对深秋的景色,万物似乎都显得空灵而寂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后,“海上扁舟波浪涌,遥遥一叶走孤篷”以海上的小舟为结尾,波浪翻滚,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漂泊,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和孤独之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冒险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清末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多隆阿

174首
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著名军事将领,擅长指挥马队,在同治中兴时期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而过之,有多龙鲍虎之誉。1862年(同治元年),陕西回民起事,于十一月抵达潼关,次年二月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和王阁村,九月攻占苏家沟和渭城湾,杀死叛军一万七、。至此陕西回军被迫向甘肃撤退。1864年(同治三年)4月1日,攻占盩厔,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18日伤重不治。赠太子太保,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入祀京师昭忠祠,谥忠勇

猜您喜欢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
唐·赵嘏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三佐戎旃换朱绂,一辞兰省见清秋。桂生岩石本潇洒,鹤到烟空更自由。休向西斋久闲卧,满朝倾盖是依刘。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宿松树塘
清·和瑛
苍松傲雪青霄上,六尺方床对松放。清秋月照松间雪,雪月交光松心壮。四时盘错不改柯,夭矫虬龙茁无恙。忆自天戈西北指,大木斯拔疾雷将。旦旦伐之四十年,梁栋尽供都料匠。赖有相传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