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湿
写景
药院
物候
炼丹咏物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薛蕙创作的《药室咏六首》中的第四首,通过“药室”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道家养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首句“自知灵气旧”,诗人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气、灵性力量的内在认知,暗示了他对于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与认同。接下来,“转觉道情新”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道家精神的感悟更加深刻,心灵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净化。“露湿星坛夜,泉生药院春”两句,描绘了一幅夜晚星坛被露水滋润,春天药院中泉水潺潺的画面。星坛与泉生,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也是对道家修炼环境的隐喻,象征着修行者在自然之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青泥含石髓,丹焰起龙鳞”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精神的联系。青泥中的石髓,象征着珍贵的药材或道家炼丹的材料;而“丹焰起龙鳞”则可能暗指修炼过程中火焰的燃烧与升华,以及精神层面的觉醒与变化。这里不仅体现了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更蕴含了对精神境界提升的追求。最后,“若得金砂就,还须赠所亲”表达了诗人对成功修炼后所得成果的期待,以及愿意与亲近之人分享这份成就的愿望。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成果的肯定,也体现了道家文化中重视分享与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巧妙地融入了道家哲学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薛蕙

667首
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