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室
咏
六
首
(
其
四
)
自
知
灵
气
旧
,
转
觉
道
情
新
。
露
湿
星
坛
夜
,
泉
生
药
院
春
。
青
泥
含
石
髓
,
丹
焰
起
龙
鳞
。
若
得
金
砂
就
,
还
须
赠
所
亲
。
写景
春
药院
物候
炼丹咏物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薛蕙创作的《药室咏六首》中的第四首,通过“药室”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道家养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首句“自知灵气旧”,诗人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气、灵性力量的内在认知,暗示了他对于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与认同。接下来,“转觉道情新”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道家精神的感悟更加深刻,心灵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净化。“露湿星坛夜,泉生药院春”两句,描绘了一幅夜晚星坛被露水滋润,春天药院中泉水潺潺的画面。星坛与泉生,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也是对道家修炼环境的隐喻,象征着修行者在自然之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青泥含石髓,丹焰起龙鳞”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精神的联系。青泥中的石髓,象征着珍贵的药材或道家炼丹的材料;而“丹焰起龙鳞”则可能暗指修炼过程中火焰的燃烧与升华,以及精神层面的觉醒与变化。这里不仅体现了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更蕴含了对精神境界提升的追求。最后,“若得金砂就,还须赠所亲”表达了诗人对成功修炼后所得成果的期待,以及愿意与亲近之人分享这份成就的愿望。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成果的肯定,也体现了道家文化中重视分享与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巧妙地融入了道家哲学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薛蕙
667首
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猜您喜欢
赠人二首(其二)
唐·王建
多在蓬莱少在家,越绯衫上有红霞。朝回不向诸馀处,骑马城西检校花。
悼孟昭图
唐·狄常侍
一何罪死一何名,独向湘江吊屈平。从此蜀川春夜月,杜鹃啼作两般声。
汉江岸二首(其一)
宋·陈造
一自阳侯战雨师,枣畦桑陇但空陂。此君屹立如尊勇,依旧青青似昔时。
故山四首(其四)云门
宋·陆游
落涧泉奔舞玉虹,护丹松老卧苍龙。霜柑篱角寒初熟,野碓云边夜自舂。挈榼人沽村市酒,打包僧趁寺楼钟。幽寻自是年来懒,枉道山灵不见容。
夕阳
清·塞尔赫
东隅一望远烟生,自顾头颅感未平。暗送马蹄催倦客,明随鸦背上高城。三春雨后花无赖,九月风前叶有声。独坐闲阶惜余景,桑榆满眼不胜情。
次韵夏大卿寄玛瑙寺献上人
明·刘泰
高僧占断西湖胜,细草斜连石子坡。度岭剪来藤作杖,翻畦种得菜成窠。一龛晓日红蒸衲,四壁秋烟翠染萝。借问何时开夜讲,洗清尘耳定须过。
重修惠山五里街补种桃柳千株
清·窦承焯
重修山下旧时溪,桃柳千株补种齐。寄语游人莫攀折,好留浓荫罩长堤。
呈楮溪主人
宋·薛嵎
一水傍通四五池,竹亭茅榭亦相宜。中间更著高人住,不到溪山无好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