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情感
离别
季节
自然物象
怀时感事

译文

第一句“气候天南不似冬,鬓容临镜却飞蓬。”描述的是:虽然身处天南之地,但气候并不像冬天那样寒冷。面对镜子整理发鬓,却发现头发已经像蓬草一样散乱。
第二句“江山骨肉孤舟别,阊阖簪裾万国同。”描述的是:在这片辽阔的江山中,我孤身一人在小舟上告别。而皇宫中的官员们,他们虽然身着华服,但都是为整个国家服务。
第三句“莲漏渐辞长夜刻,兰丛儗觑小春红。”描述的是:莲花形状的漏刻逐渐指向深夜的时刻,而兰花的丛中似乎已经看到了初春的红色。
第四句“老予独有惊时感,缓带行吟款款风。”描述的是:我作为一个年长的人,有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我慢慢地系好腰带,边走边吟咏,感受着轻轻的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衷在至日时节,身处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的环境之中,面对镜子发现自己的鬓发如同飞蓬般苍老。他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沧桑与国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首联“气候天南不似冬,鬓容临镜却飞蓬”以鲜明对比开篇,突出南方与北方气候差异,以及岁月在诗人面容上的痕迹。颔联“江山骨肉孤舟别,阊阖簪裾万国同”则从个人情感转向对国家的思考,通过“江山骨肉”的比喻,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孤舟别”与“万国同”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个体与群体、离散与统一之间的复杂关系。颈联“莲漏渐辞长夜刻,兰丛儗觑小春红”运用自然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莲花的凋零与兰花的初放,分别代表了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暗示着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尾联“老予独有惊时感,缓带行吟款款风”则是诗人直抒胸臆,面对时光的流逝,他感到既无奈又感慨,选择以缓慢的步伐、悠然的吟唱来面对这不可逆转的岁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自然景象和社会背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国家与个人命运之间深刻而复杂的思考,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
明·王守仁
几度西安道,江声暮雨时。机关鸥鸟破,踪迹水云疑。仗钺非吾事,传经愧尔师。天真石泉秀,新有鹿门期。
旅舍
宋·陆游
寺钟吹动四山昏,系缆来投江上村。木落不妨生意足,水归犹有涨痕存。炉红手暖书差健,鼎沸汤深酒易温。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秋夜怀云崖禅友
清·释敬安
云外佳期才一晤,人间小别又三秋。谁知夜静溪声里,明月怀君独倚楼。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