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咏物
写花
怀古
写梅

译文

第一句“君复孤山数百年,此花又在此翁先。”可以翻译为:这座孤山已经几百年没有新的花木了,而今这棵树苗再次由我种下,我算是接续了前人的传统。
第二句“只今起早新栽树,后世相看亦复然。”可以翻译为:从现在开始,我早早地种下这棵新树,将来的人看到它,也会像现在的我一样感慨。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冯子振的《咏梅三十首(其一)古梅》以梅花为题,描绘了梅花与时间的永恒对话,展现了梅花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高洁的品格。“君复孤山数百年,此花又在此翁先。” 开篇即以“孤山”点出梅花生长之地,暗示梅花自古以来便与高洁脱俗的形象紧密相连。诗人将梅花比作“此翁”,赋予梅花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强调了梅花在时间长河中的恒久存在,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历经数百年依然傲立枝头,绽放着生命的光彩。“只今起早新栽树,后世相看亦复然。” 这两句则从时间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想象着如今有人在清晨栽种新的树木,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欣赏和赞美梅花。这种循环往复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梅花不仅在当下被赞颂,在未来的岁月里,也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整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了对时间、生命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历史与未来的美好期待。梅花作为诗中的核心意象,不仅代表了冬日里的生机与希望,更寓意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和哲理思考的载体。

冯子振

132首
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自号瀛洲洲客、,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