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
寄
刘
子
威
侍
御
(
其
二
)
忆
昔
风
云
满
帝
乡
,
同
时
射
策
向
明
光
。
一
毛
宛
在
中
书
日
,
匹
练
遥
飞
御
史
霜
。
北
海
清
尊
开
岱
色
,
西
京
彩
笔
照
河
梁
。
非
君
尺
素
三
江
下
,
争
得
秋
声
入
雁
行
。
怀旧抒情
写景抒情
友情
读书
秋景
赞美友谊
写友人书信
译文
回忆往昔,帝乡的天空中云气缭绕,我们同时参加科举考试,走向光明。
当时我身处朝廷要职,担任中书令,有一根细长的笔在手中飞舞,书写着御史的职责和霜冷的文字。
北海的清酒斟满酒杯,呈现出岱山的颜色,西京的彩笔在河梁上挥洒出斑斓的色彩。
如果不是有你这样的人才在三江之下的尺素之间,我们又怎么能听到秋天的声音,看到群雁成行呢?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答寄刘子威侍御(其二)》。诗中描绘了对昔日同僚共事的美好回忆,以及对友人刘子威的深情寄语。首联“忆昔风云满帝乡,同时射策向明光。”以“风云”比喻风云际会的机遇,以及与友人在帝都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颔联“一毛宛在中书日,匹练遥飞御史霜。”通过“一毛”和“匹练”的形象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在中书省工作时的场景和担任御史时的严正形象,展现了作者的职业生涯中的不同面貌。颈联“北海清尊开岱色,西京彩笔照河梁。”运用“北海”、“岱色”、“西京”、“河梁”等地理名词,描绘了友人刘子威在不同地方工作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和广阔。尾联“非君尺素三江下,争得秋声入雁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友人的信件能像雁群一样,将思念之情传递到远方,让秋风中的声音也能传达彼此的心意。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李攀龙
1426首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郭圣与黄希声问候
宋·陈起
山有灵芽可点金,名医未遇若为寻。药房掩昼情多感,竹榻逢秋老不禁。座上遍将唐帖揭,架中闲取晋诗吟。病怀得此相料理,更接兰交问讯音。
夏日閒居
明·谢晋
未老先疏懒,间眠爱竹阴。石边床几净,风外芰荷深。嗜酒从家寠,攻诗带病吟。幽居邻古寺,长日有僧寻。
酬梁翼堂孝廉见赠二律,即题其诗卷次韵(其一)
清·刘绎
乡校新开事讲经,山中弦诵得同听。幸逢耆旧殷酬答,每仰先贤慕典型。四座文章增润色,三年草木动芳馨。喜君风雅谈心洽,重展吟笺眼倍青。
次韵陈君俞携酒见过
宋·李之仪
野人欣莫逆,君子戒多上。幸尔违朝市,聊复图蕙帐。薄田几负郭,山水分背向。巾车俯秋成,舒啸会随杖。吾友真可人,轻舟数相访。投怀失枯槁,达意信摇荡。时哉固难得,触境沈波浪。谓.....
寒夜即事
宋末元初·黄庚
倚遍阑干更漏长,柔髭撚断为诗忙。清分梅影夜宜月,寒入雁声天正霜。怀古顿添孤客恨,追欢难忆少年狂。读书窗下篝灯坐,一卷离骚一篆香。
寄精严谷堂老宿二十年欲访谷堂观笔法因循去未得偶逢水西客沉吟久之因寄此诗
宋·林亦之
隔浦娟娟古佛庐,几回欲去更踟躇。欲誇柳氏元和脚,要问隋僧智果书。见说交情多隽达,每惭识面尚生疏。山头红叶知无限,可许閒人暂寓居。
为陈叔原题渔樵图
元末明初·蓝智
武夷老人年七十,昼业渔樵妻夜织。有儿长大不读书,采山钓濑供衣食。此翁自是神仙徒,床头酒香不用沽。生逢太平少征敛,虽有生产无官租。昨朝自携书一束,过我衡门看秋菊。新图苍莽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