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送别
地点
浙江
赞美
抒怀
咏史

译文

译文:儒臣奉命在外台任职,情况稳定如海面平静。
译文:在门下收录了有才华的人,就像收取了优质的竹箭一样,而那些高洁之士则羡慕着桐庐的幽静。
译文:山川之美景半数都已写入吴地的赋中,而当地的风俗也同时被记录在越地的绝妙书籍之中。
译文:这才相信擅长文学的官员自然能够得到晋升,君主的恩泽从不会因为年龄老迈而有所疏远。

赏析

此诗为明代李攀龙所作《送冯汝言学宪之浙江(其二)》。诗中描绘了儒臣奉诏出京,任职于外台的情景,展现了其在海晏河清之时的从容与自信。诗人以“门下美才收竹箭”一句,赞美冯汝言学宪的才华出众,如同竹箭般锐利;“卧中高士羡桐庐”,则表达了对冯汝言高尚品德的敬仰,比之于桐庐的山水之美。接着,“山川半入吴都赋,风俗兼传越绝书”,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和地方风俗的描绘,展现了冯汝言即将赴任之地的风土人情,暗示了他将在此地留下深刻的印记。最后,“始信工文官自达,主恩垂老不曾疏”,诗人以此表达对冯汝言文学才能的认可,并对其忠诚与主君关系的深厚表示肯定,即使年岁已高,主恩依旧不减。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是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也是对文学与忠诚价值的颂扬。

李攀龙

1426首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猜您喜欢

袁守范君擢宪副九江赠以是诗
明·严嵩
歌襦棠郡留遗爱,建节霜台拜宠荣。此去威名庐岳重,向来风节秀江清。春城祖席维征骑,晓驿楼船动水程。别后相思何处所,烟消湓浦暮潮平。
赠人二首(其二)
唐·王建
多在蓬莱少在家,越绯衫上有红霞。朝回不向诸馀处,骑马城西检校花。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送致仕沈彬郎中游茅山
唐·李中
挂却朝冠披鹤氅,羽人相伴恣遨游。忽因风月思茅岭,便挈琴樽上叶舟。野寺宿时魂梦冷,海门吟处水云秋。华阳洞府年光永,莫向仙乡拟驻留。
送僧之庐山
元末明初·梵琦
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齑。庐山面目分明露,衲子身心特地迷。秋到树头黄叶落,夜深峰顶白猿啼。参禅若也求玄妙,十万流沙更在西。
喜迁莺·赠汪东峰中丞巡抚江西
明·夏言
冠峨豸角。暂坐辍中台,行临方岳。虹井烟霞,东峰花鸟,江海十年离索。青琐先朝交契,白首此时欢谑。对尊酒,正枥马初喧,骊歌又作。抛却。念今日,处处民穷,不见闾阎乐。洗涤疮痍,.....
送圭子赴淮南总所排岸任
宋·陈宓
久叨簪绂裔,初筮帝王州。祖德期无忝,君恩要力酬。存心惟敬谨,律己必清脩。千里书频寄,重亲鬓已秋。
送复见心住定水
元·宇文公谅
定水招提鸣鹤东,鉴湖归去泛孤篷。钵衣不湿荷花露,玉麈遥生桂子风。山静祇看云自动,江澄莫讶水如空。沃州有约寻支遁,还许清谈共野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