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齿
写景
山水
赞美
抒情
地点
岩洞
情感
震撼

译文

高山划破天门似的雄伟,狭窄的小路通向乳穴似的深幽之地。
山间的石堆堆叠得像青螺,峭壁陡峭得如同白玉般明亮。
周围有虎豹般的陡崖险峻,洞穴里或许还隐藏着蛟龙与蜃怪。
东边的高峰俯视雷电,西边的山峰似乎与日月相伴。
万壑生出的悲风令人心生悲凉,即使在六月也感觉不到炎热。
这样的景象令人震惊,无法用言语和笔墨完全描述其壮美。
平常我就对山水有浓厚兴趣,但岭南的海景最为奇特绝美。
这里的洞府有二十四处之多,我仍不满足,还想继续游历。
直到晚年才有机会游历此地,其他地方在我眼中都如仆人小妾般次要。
与我同来的有六七位友人,他们的爱好与我相似,与我们共同追寻这样的美景。
我们举杯向山神敬酒,以示慰问,你的美丽长久被埋没,如今终于被人发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与赞美。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将爱岩的壮丽景色一一展现。从“高岩划天门”到“万壑生悲风”,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和描绘,展现了爱岩的雄伟壮观、幽深静谧以及自然界的磅礴力量。尤其是“东荣俯雷电,西出挟日月”,更是将爱岩与自然界的壮丽景象紧密相连,赋予其超凡脱俗之感。诗中不仅描绘了爱岩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但觉骇心目,未易纪笔舌”表达了面对如此壮丽景色时内心的震撼与难以言表的感受。“平生山水趣,岭海最奇绝”则流露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爱岩独特魅力的赞叹。最后,“洞府二十四,未厌屐齿折。晚乃得游此,馀地皆仆妾。同来六七士,嗜好颇相蹑。举酒酹山神,慰汝久湮灭。”这部分不仅体现了作者与友人共享美景的喜悦,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对历史遗迹的感慨。通过祭拜山神,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也寄托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将爱岩的自然之美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和深刻感悟。

张孝祥

639首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2],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汉族,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