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写景
春天
咏物
写鸟
鸣禽
山水
佳节
良夜游
情感
思乡
赞美
场景

译文

春天已经进入了园林,花朵的开放总是有快有慢。听那鸣叫的鸟儿,已经从低矮的树梢飞到了高大的乔木之上。
鲜艳的桃花在卖弄着自己的颜色,海棠花则散发出芬芳的气息。经过风雨后,晴朗的天空下,小径上的草儿也变得愈发青翠。
祭祀的事务刚刚过去,接下来是禁烟的节日,这是楚地人们的传统习俗。
青色的酒旗在风中摇曳,各家各户都在准备着熟食。在这良宵里游玩,明亮的月光比燃烧的花烛还要美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节令活动,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开篇“春入园林,花信总诸迟速”写出了春季万物复苏,花朵争相开放的情景。“听鸣禽、稍迁乔木”则是诗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季节中聆听到鸟儿的歌唱声,以及树木随风摇曳的画面。接着“夭桃弄色,海棠芬馥”具体描绘了春日里花朵的颜色与香气。“风雨霁,芳径草心频绿”表达了春天时节,偶尔的细雨过后,小路上的野草显得更加鲜绿。诗人通过“禊事才过,相次禁烟追逐”一句,转向了季节更迭中的人类活动,即在春分之后人们举行的沐浴仪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禁烟(可能是指古代某种习俗)和追逐玩乐的情景。“想千岁、楚人遗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古老传统的怀念与思索,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以及文化的变迁。紧接着,“青旗沽酒,各家炊熟”描绘了一幅人们在春日里举行节庆活动,张挂着蓝色旗帜,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美酒佳肴的情景。最后,“良夜游,明月胜烧花烛”则是诗人在一个温暖的春夜中漫步,享受着清澈的月光,其明亮程度甚至超过了燃烧的花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人类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体验。

张孝祥

639首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2],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汉族,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