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
秋节
写景
怀古
抒情
战争
节气的重阳节
边塞

译文

回首遥望天涯路,思念故乡之情涌上心头,突然惊觉又到了重阳佳节。
猿猴啼叫的月亮下令人断肠,警醒梦中鹤在阶前唳叫着霜寒。
什么时候能够击楫挥戈,把海浦的敌人赶走?我仍枕戈待旦,没有扫除欃枪(一种古代兵器,象征战争或敌人的力量)。
多少英雄的尸骨真是令人惋惜,只换来了菊花开放、吐出浓烈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丁亥重阳悼阵亡将士》是明代诗人张家玉在重阳节悼念阵亡将士所作。诗中以深沉的情感和壮丽的意象,表达了对英勇牺牲将士的深切哀思与崇高敬意。首句“回首天涯忆故乡”,诗人遥望远方,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为下文情感的铺垫。接着“忽惊节候又重阳”一句,点出时令,重阳节的氛围加重了诗人的思绪,引发对逝去战友的追忆。“断肠何处啼猿月,警梦当阶唳鹤霜。”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比喻内心的悲痛。啼猿月、唳鹤霜,既是凄凉的自然景观,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形象地描绘了对亡友的哀悼之情。“击楫几时清海浦,枕戈犹未扫欃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击楫清海浦,象征着清除海上的威胁,枕戈待旦,意味着时刻准备着保卫国家。然而,战争仍未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强烈期盼。最后,“可怜多少英雄骨,空照黄花吐烈香。”诗人感慨于无数英勇的战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宁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魂虽已长眠,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照亮后人的心灵,如同黄花在秋风中散发出的香气,持久而芬芳。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对重阳节悼念阵亡将士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英雄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张家玉

184首
张家玉(1615-1647),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满江红·东阿道中
明·俞彦
荏苒征途,马首外、黄埃飞灭。渐初夏、麦寒西陇,草熏南陌。平楚澹烟迷云鹜,乱山落照闻啼鴂。只玉骢、飘泊未归来,心慵怯。名与利,多生劫。劳和恨,他生业。怕镜中不似、去家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