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乡
子
·
绣
罢
偶
填
薄
暮
闭
红
窗
。
忽
漫
回
头
自
忖
量
。
压
线
为
谁
寒
素
指
,
端
详
。
袖
底
西
风
一
味
凉
。
懒
去
绣
鸳
鸯
。
试
上
楼
头
望
故
乡
。
归
雁
几
行
鸦
几
点
,
苍
茫
。
远
树
依
依
挂
夕
阳
。
写景
思乡
动物
此描述的是:
赏析
这首《南乡子·绣罢偶填》由清代诗人俞庆曾所作,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绣花后的思绪与情感。诗中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感。首句“薄暮闭红窗”,描绘了黄昏时分,女子关闭红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忽漫回头自忖量”一句,展现了女子在闭窗后回眸思考的瞬间,内心情感的波动跃然纸上。“压线为谁寒素指,端详。袖底西风一味凉。”这一段通过女子在绣花时的动作和感受,细腻地描绘了她对作品的精心制作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寒素的手指在刺绣时的专注,以及感受到袖底西风的凉意,都体现了她内心的细腻与敏感。“懒去绣鸳鸯。试上楼头望故乡。”这两句表达了女子在完成绣品后,产生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她懒得继续绣制鸳鸯图案,而是选择登上高楼,眺望远方,寻找心灵的寄托。“归雁几行鸦几点,苍茫。”这两句以自然景象作为背景,描绘了女子眼中所见的景象:几行归雁,几点乌鸦,在苍茫的天空中飞翔。这样的画面既富有诗意,又蕴含着淡淡的哀愁,反映了女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远树依依挂夕阳。”最后一句以夕阳下的远树作为收尾,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怀乡之情。夕阳的余晖洒在依依的树梢上,不仅渲染了画面的美感,也加深了读者对女子思乡情绪的理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在绣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