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事
(
其
三
)
未
办
因
人
出
,
时
歌
不
我
过
。
墨
泓
云
脚
乱
,
药
鼎
雨
声
多
。
三
篾
阅
浮
世
,
把
茆
营
懒
窠
。
肯
将
犹
在
舌
,
容
易
说
干
戈
。
抒情
写景
记事
惜时
山水
哲理性句
译文
我还没有准备好为人处事,但时常会唱起歌来,不会让我过分过失。
墨水在砚台中翻涌,如同云脚纷乱;而药鼎中的雨声更添一份纷杂。
面对世间变幻,我用三篾来衡量并面对;我用茆草营建懒人的巢穴,安然自处。
我愿意将那些还在舌尖的言语珍藏,因为轻易谈论战争是不易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杨冠卿的作品,名为《即事》。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未办因人出,时歌不我过。"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他并不因为别人的是非去改变自己的节操,也不因为外界的声音而自责。"墨泓云脚乱,药鼎雨声多。" 这里描绘了一种幽静的书房生活,墨泓可能指的是书桌上的墨迹或水盂中的墨,而云脚则是指云彩在窗棂上投影,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药鼎雨声多,则是说药鼎(煎药用的器具)发出的声音如同细雨,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感受。"三篾阅浮世,把茆营懒窠。" 三篾可能指的是竹制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架,而把茆则是用来遮挡光线或围成小空间的草帘。诗人通过这些物品表达了自己对于外界浮世的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珍视。"肯将犹在舌,容易说干戈。"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胸怀宽广,他愿意将自己的见解保留在心中,而不轻易出口争论,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言谈之道的慎重和对世事的淡然。总体来说,杨冠卿通过这首《即事》,展现了一个隐逸于世、内心平静且观察入微的书生形象。他的生活充满了文学与哲学的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守清净的人生态度。
杨冠卿
262首
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华清俊,四六尤流丽浑雅,淳熙十四年(1187),编有《群公词选》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踬,久客诸侯间……时有所撄拂,则取酒独酌,浩歌数阕,怡然自适,似不觉天壤之大,穷通之为殊途也。”著有《客亭类稿》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客亭乐府》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