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物
友情
描述赞美

译文

我选择朋友啊得到了牛蒡,那稠密的丛林中,机敏的老鼠都走不过去。
深山中谁在潜伏又由谁牵引,那生物的嘴唇粗壮,舌头皴裂,膝盖头却很壮实。
它的果实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吃起来却并不讨厌。所想到的(美味),又怎么能够拒绝呢?它生长在松冈竹墩之间,隔着沙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与山中牛蒡结为“友”的独特情感体验。诗中的“牛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动物之友,而是以植物的形象,象征着一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亲密关系。首句“我取友兮得牛蒡”,开篇即点明了诗人与牛蒡之间的特殊关系,将牛蒡拟人化,赋予其友人的身份。接着,“稠丛捷鼠走不上”一句,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现了牛蒡茂密丛生的状态,连机敏的鼠类也无法轻易穿越,突出了牛蒡生命力的旺盛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深山谁伏又谁牵”则进一步描绘了牛蒡生长于深山之中,既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谁伏”),也与之紧密相连(“谁牵”),体现了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唇粗舌皴膝头壮”则是对牛蒡形态特征的生动描述,暗示了其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实虽恶,食不恶”表明诗人对牛蒡的态度,并非仅仅因其外在的“恶”(可能指其外表或口感不佳),而是更看重其内在的价值。这种超越表面审美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最后,“所思兮奚可却,松冈竹墩隔沙泺”表达了诗人对与牛蒡之间深厚情感的不舍与珍惜,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怀念。这里的“松冈竹墩隔沙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与前文的牛蒡形成了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深厚情感联系,也传达了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和谐自然生态的向往与追求。

王质

496首
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猜您喜欢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舟次毗陵朱定国明府遣使邀至沙驮淹留僧舍存款甚殷濒行以手制拙集序兼官俸十千钱见遗赋谢
明·李德丰
明海辞家日,毗陵驻舸时。郎星百里映,驿使一椷驰。捧匣浑疑梦,开筒转觉悲。先邀十日醉,为拭两行洟。别远那忘会,交真讵获辞。舟轻逗急水,夜冷忆朝曦。淅淅风生岸,滔滔浪拍涯。入.....
沈德潜和韵有林壑已安仍恋主潞河归棹敢云遄之句因叠前韵赐之(其二)
清·爱新觉罗·弘历
再来应是岁庚辰,珍重高年命屡申。早识云卿擅当代,不教疏傅独前人。华茵联句朋犹昨,绮阁悬灯物共春。眠食倘彊思亟见,宴陪撒荔莫辞频。
南窗植竹数百竿后数日蔚然俱青客问种竹法作四言以告之
宋·周紫芝
平生寡友,形影相吊。与君结交,相视一笑。四方万里,动静险夷。我惟子求,子必我随。聿来湓江,屋庐既正。相子攸居,我室乃定。得子之宫,于窗之南。风茎雨叶,蔚其鬖鬖。人言死猫,.....
少年游·得王子常同年凤阳书,并示《春感》四阕,即次来韵,并怀逸珊夫人(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樊增祥
枇杷欲熟问园官。来佐酒杯宽。松下棋奁,柳边锻灶,宜称竹皮冠。白发同年江海隔,书字报平安。想见高楼,青娥送酒,半臂不胜寒。
赠宗鲁筇竹杖
唐·李商隐
大夏资轻策,全溪赠所思。静怜穿树远,滑想过苔迟。鹤怨朝还望,僧闲暮有期。风流真底事,常欲傍清羸。
解连环·拜陈西麓墓
宋·张炎
句章城郭。问千年往事,几回归鹤。叹贞元、朝士无多,又日冷湖阴,柳边门钥。向北来时,无处认、江南花落。纵荷衣未改,病损茂陵,总是离索。山中故人去却。但碑寒岘首,旧景如昨。怅.....
北都自严寄阳明子
明·湛若水
玉台有名果,成之三千春。当其未成时,凡品不足珍。持以赠世人,涩口反见嗔。白璧按剑起,青蝇止棘频。圣人诫囊括,明哲贵保身。云龙会有时,感应岂无因。不惜知音寡,所惜不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