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山
亭
马
喜
名
山
去
不
停
,
半
鞭
驰
度
两
峰
青
。
飞
来
山
鸟
能
言
语
,
老
去
江
梅
尚
典
型
。
溪
女
半
扉
撩
倦
客
,
野
僧
三
肃
上
孤
亭
。
百
滩
流
水
苍
烟
上
,
倚
尽
斜
阳
且
更
听
。
写景
山水
动物
抒情
赞颂
地点
山亭
季节
夏天
动物
山鸟
译文
骏马喜欢名山,一去就不停蹄,半截马鞭也驰骋在两座山峰的青翠之间。
山鸟飞来,仿佛能言语一般,老去的江梅依旧保持着它的典型风姿。
溪边的女子半开房门,挑逗着疲倦的旅客,野寺的僧人三次恭敬地上到孤亭。
百条溪流在苍烟之上流淌,倚靠着尽头,听那斜阳下的水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间行旅图景,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首联“马喜名山去不停,半鞭驰度两峰青”,以马儿欢快地奔向名山,半鞭策马疾驰过两座青山,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儿的喜悦与山峰的静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旅途中的生机与活力。颔联“飞来山鸟能言语,老去江梅尚典型”,转而描写山中之鸟仿佛能言善语,江边的老梅依然保持着其高洁的风骨。这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界的生物以情感和智慧,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永恒之美。颈联“溪女半扉撩倦客,野僧三肃上孤亭”,描绘了溪边女子轻启半掩的门扉,吸引着疲惫的旅人,而远处的野僧则恭敬地走上孤亭。这一场景温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同时也暗示了旅途中的偶遇与心灵的慰藉。尾联“百滩流水苍烟上,倚尽斜阳且更听”,最后以百滩流水与苍烟相映成趣,夕阳西下时分,旅人倚靠在亭中,继续倾听这自然的声音。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沉醉与感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鸟、梅、人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宁静、美好与哲思。
王质
496首
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如梦令·春景
清·沈榛
袅袅垂杨临水。庭下杏花开未。明月蓦移来,透破玉床鸳被。无寐。无寐。又被鸟声惊起。
子初全溪作
唐·李商隐
全溪不可到,况复尽馀醅。汉苑生春水,昆池换劫灰。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鱼来。清兴恭闻命,言诗未敢回。
题东湖
宋·曾惇
三年领客醉东湖,欲去犹携竹里厨。谁解挽留狂太守,风荷十顷翠相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