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岩
听
竹
虎
岩
名
胜
本
天
开
,
谁
种
琅
玕
引
我
来
。
为
爱
谈
禅
参
玉
版
,
却
教
送
韵
出
花
台
。
声
疑
风
雨
秋
将
半
,
梦
到
潇
湘
冷
作
回
。
惟
有
山
僧
饶
雅
趣
,
伴
君
洒
落
绝
尘
埃
。
写景
咏物
抒情
秋天
山
赞美
名胜
城市
山水
离别
送别
译文
虎岩的名胜之处原本就是天然形成的,是谁种下了琅玕(可能是指竹子)引我前来?
我因为喜爱谈论禅理而参考了玉版(可能是某种典籍或法门),却因写诗而从花台(可能是指某个地方)中流露出韵味。
声音仿佛是秋天的风雨,感觉已经到了秋天的一半;梦中来到潇湘,冷气逼人,仿佛回到了寒冷的时节。
只有山中的僧人有着高雅的趣味,陪伴我洒脱自如,远离尘世的纷扰。
赏析
这首《虎岩听竹》由清代诗人陈玉衡所作,描绘了虎岩这一名胜地的自然美景与禅意氛围。诗中以“虎岩名胜本天开”开篇,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天工造化联系起来,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着,“谁种琅玕引我来”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仿佛是大自然主动邀请诗人前来欣赏这番美景,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禅学的热爱,也暗示了在自然美景中寻找心灵寄托的禅意。通过“谈禅”和“玉版”,诗人表达了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而“送韵出花台”则描绘了音乐或吟诵之声在花丛中飘荡的情景,增添了诗的音乐美感和意境的丰富性。“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手法,将听竹的声音比作风雨,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思绪。通过“梦到潇湘冷作回”,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营造了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最后,“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同伴——山僧,不仅具有高雅的情趣,还能与诗人一同远离尘世的喧嚣,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智者相交的情境,正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综上所述,《虎岩听竹》不仅描绘了虎岩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诗人对禅学的感悟、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艺术美感的佳作。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驻跸圣因行宫
清·爱新觉罗·弘历
问俗重临明圣湖,白沙堤上果清殊。高峰南北呈双髻,行馆招提别一区。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民心乐处吾同乐,艳舞清歌亦底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